阳逻港中控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通过电脑显示器查看整个作业区生产安全情况,如今安装了21块小屏幕组成电子大屏幕,工作更精准细致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讲述人:武汉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周正华

标志性事件:1996年成立武汉第一家集装箱装卸公司——武港集装箱运输公司,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港口装卸模式。2011年,杨泗港码头整体搬迁到下游33公里以外的阳逻港,从此改变武汉港口的布局。

当年港务局1万多职工装卸工占一多半

“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是装卸工。”今年54岁的周正华,即使已担任公司高管,说起最初的职业时,一点也不尴尬。

1982年,18岁的周正华从汉阳拦江堤中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武汉港务管理局招工考试。

武汉港务管理局就是武汉港务集团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2002年以前,武汉港务局管辖武汉两江四岸的所有码头,光编号就编了45号码头,分成三个作业区:汉阳作业区、汉口作业区和江岸作业区。杨泗港是最大的码头,1961年开港,主要负责煤炭、矿石、重件货物的运输装卸。

周正华报考港务局,源于从小的一种情结,母亲龚秀英就是港务局职工。“那时候的长江、汉江两岸都是码头、港口,一片繁华,即使到了晚上,码头上仍是人声鼎沸,上下货物忙忙碌碌。”小时候,周正华一有空就跟母亲跑到作业区,看到高大吊装设备,十分好奇,琢磨着:长大后到这里上班,该有多好!

1982年3月11日,周正华成了港务局汉口作业区三大队一名装卸工。

“那时码头装卸工很辛苦。”周正华回忆到,武汉港务局高峰期有1万多职工,装卸工就占了一多半。货船一靠岸,装卸工就开始忙起来,扛着大包小包,从船上到码头,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衣服经常被汗湿,丢在清水里一泡都是泥浆”。

周正华告诉记者,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集装箱,货物都是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托板和网兜中,用岸上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一一搬出托板、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周正华回忆,装载量为5000吨的件杂船要两三天装卸完毕,上百件、上千件的货物需要理货员逐件清点,工作量大,货损货差大。“劳动强度大,遇到下雨下雪,装卸工也没法在室外作业。”

“而现在,码头基本上看不到装卸工的影子”,周正华说,现在的码头全都是现代化作业,集装箱运输占比越来越大。

“运输装卸方式的改变,从托板、网兜装卸到集装箱运输,在中国航运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周正华感叹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