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缓缓起航,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执行我国第22次大洋考察任务。这次科考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也是我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副省长李容根等参加了起航仪式。

    据了解,这次深海环球科学考察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8万公里,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行时间最长的航次。

    启程前在南海完成综合海试

    “大洋一号”船从广州起航后,将一直向南航行到印度洋,然后自东向西经过大西洋、太平洋。

    昨日,该船船长曹业政表示,在历时376天的科考行程中,中国大洋第22航次考察的航程约4.5万海里(约8万公里),共分9个航段。他将参与其中5个航段,航行时间将达200多天。整个行程中,“大洋一号”将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

    为了保证任务顺利执行,起航前,“大洋一号”船已在中国南海完成了为期53天的综合海试任务,对航次调查的关键设备进行了逐一验证,并对航次调查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

    “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印度洋和大西洋都将遇到较大的风浪。此外,‘大洋一号’携带了不少先进设备,但这次参与科考的新人较多,对设备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曹业政说。

    深海探测研究科学气候问题

    据了解,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科考人员任务繁重,将进行多项科学考察和试验,在三大洋开展深海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对调查区的地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深入评价,其中包括寻找大洋硫化物、多金属、深海热液等。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本次科考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林荣澄透露,占地球表面积49%的国际海域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政治地理单元,具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无穷的奥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深海是当今重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前沿,是世界海洋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如气候变暖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这次中国科学家就将在印度洋海域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调查,研究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影响有多大。”林荣澄说。

    “海龙号”将在“黑烟囱”三四米外采样

    笔者登上“大洋一号”船发现,此次科考队员带来了诸多国产的先进设备。曹业政说,国家863计划研制成功的新设备将在此航次中用于实战。同时,不少国外科学家也将乘坐“大洋一号”船,交流研究成果。

    笔者发现,这些先进设备中,可以下潜深海3500米的“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最为引人注目。“海龙号”操作师崔运璐介绍,在去年执行的大洋第21航次中,“海龙号”成功在东太平洋海隆观察到了罕见的巨大“黑烟囱”———深海热液,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到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

    崔运璐说,在此次科考过程中,经过实用化改造后的“海龙号”将在三大洋再次潜水,对深海热液环境进行近距离拍摄和遥控精确取样。

    崔运璐说,“黑烟囱”其实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之间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状与烟囱几乎一模一样,其附近的温度高达400℃,但是仍然生活着很多蠕虫之类的微生物。据介绍,“黑烟囱”热液是富含各种稀有金属的硫化物,是各国都很关注的矿产资源。而在烟囱附近生活的微生物几乎代表了生命的极限,意味着那里存在着与陆地上的生物世界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对这些深海生物的研究,可以有助于人类探索自身的起源。而“海龙号”将在距“黑烟囱”三四米的地方进行采样和拍摄。

    ■链接

    “大洋一号”首次

    实现海底深孔钻探

    9月28日—10月上旬,“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南海海试第一航段调查任务。其间,在我国东沙海域1740米海底成功获取深孔岩芯样品,实现了中国大洋人海底深孔钻探的梦想,并创下了15.7米的深孔记录。

    据悉,本次深钻试验在国内是首次,填补了我国深钻领域的空白。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