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在建海工产品5型9艘、完工交付海工辅助船4型7艘,包括2艘环保船、3艘救助船以及中船集团公司重点项目5万吨半潜船和3000米深水勘察船,共计承接海工订单24亿元、完成海工业务产值7.36亿元,这是年轻的黄埔海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总结与回顾近年来在海工业务发展中的经验和体会,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前表示,瞄准市场,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注重做好技术、人才与海工文化的储备和培育,是公司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专业化道路:瞄准目标 循序渐进

“通过细分产品市场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跟踪重点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专长,树立品牌和拓展市场。”陈忠前介绍,早在黄埔造船龙穴厂区建设初期,该公司就明确以发展三用工作船、半潜船、铺管船、深水勘察船等海洋工程船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平台为主,并结合已承接和拟承接的海工项目,组织开展海工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为公司海工业务的发展积极做好技术与人才的储备,探索出一条“由浅到深、由修到造、由辅助船到钻井平台”的循序渐进发展路径。

通过三用工作船和救助船的建造,目前,黄埔造船已掌握了设备密集型船舶三维综合放样、大功率拖船系柱拖力试验、散料系统安装与调试等技术。通过平台项目的预研,该公司掌握了自升式平台桁架式桩腿制造、悬臂梁制造、超高强度钢焊接等工艺;通过5万吨半潜船的建造,掌握了中压电站的安装与调试、高强厚板焊接工艺和焊接变形控制等技术;通过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的建造,掌握了钻井系统、大型海洋起重机、大功率舵桨装置、高压泥浆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设备系统的安装、调试技术,以及船舶舒适性C(3)V(3)和一人桥楼等技术要求,较好地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拓展了市场,为公司朝着海工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夯实了基础。

软实力建设:取长补短 创新做强

黄埔造船是一个具有60多年船舶建造历史的“老军工”。在不断的实践中,该公司充分认识到设计、管理、文化、业绩等软能力是海工业务创新做强的核心内容。为此,该公司积极将海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先进海工文化的培育,关注安全、健康、环保和可靠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积极推进军工与海工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整合力量、培育专业化队伍,黄埔造船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海工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力量,逐步实现了海工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数据化,为公司建造高科技的海工产品和提高在海洋工程市场上的竞争力赢得了先机。

人才是关键。黄埔造船上下清醒认识到,造就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海工人才是决胜市场的重要“筹码”。为此,该公司高度重视海工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培养熟悉海工平台造修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该公司结合在修的石油平台项目,抽调专人组建“南海挑战”号平台工作小组,在协助做好维修项目的同时,负责了解和学习有关平台修造的质量、安全、技术、工艺以及项目管理的流程和理念,为承接新的项目做储备。

为加快海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素质的提升,黄埔造船坚持自我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及对标学习的工作原则。一方面,该公司通过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传帮带”培养力度,为海工业务发展储备专才;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差距,通过选派有扎实技术基础的技术和生产人员到国内著名的海洋工程制造企业对口学习,并借鉴国内海工企业快速发展的经验,以及国内外海工公司和自身军工队伍建设机制,下大力气挖掘人才、引进人才,加快了海工技术、管理和技能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并拓展国际市场,今年,黄埔造船将积极探索与国外著名公司的合作模式,同时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所、石油公司、设计公司、中介公司等各方面的沟通,加快引进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我创新工作,以便逐步拥有核心设计能力、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进一步提高自身海工业务核心竞争力。此外,该公司还针对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化、大型化趋势,结合现代造船模式特点,展开了总装建造技术研究,为下一步满足高科技海工产品建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