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 (福安市委报道组组稿) 在黛山碧水的“三都澳”国家一类口岸白马港赛江、白马河两岸,积淀了悠久而深厚的造船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这里的船舶修造业蓬勃兴起,并从“修修补补”到“造船出海”、从“小打小闹”到“组建航母”,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整个行业在发展中转型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目前,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赛江,沿岸分布43家修造船企业,从业人员1.1万多人,年造船能力110万吨,占全省的“半壁江山”,船舶工业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跻身全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全国民间船舶交易市场、全国重要的拆解中小船基地。

产业巨变 从小舢板到万吨轮船

福安船舶修造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兴起于明朝,清代已能生产1吨至50吨木帆船,上世纪初期就能制造100吨位的木质机动货船。改革开放以来,福安民间船舶修造业充分发挥赛江两岸长达60多公里的岸线资源和水深、浪平、潮差大的港湾优势,从修造木船起步,逐渐向改装、修造钢质船发展,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民间二手船舶修造基地和交易市场。

曾几何时,受到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局限的福安民营船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以自身的灵活机制、低成本的运营手段,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和低廉的船舶修造改装价位,艰难地完成着最初的资本积累。这种民间分散自发式、短期利益驱动性的经营运作模式,再加上同行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大起大落。

2002年初,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协会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信息业务的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部分企业历史遗留的土地、环保等问题,有效规范了企业行为。2002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掀起修造船投资热,竞争态势咄咄逼人,长期受到资金“瓶颈”束缚的福安民营船舶企业再也按捺不住了。当年年底,福安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出资300万元,并首批吸收16家民营修造船企业共同出资980万元入股,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专门为民营船务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的福安市恒顺船务担保有限公司,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与银行金融界的广泛合作,在企业和银行之间架起了“金桥”。

如今的福安船舶修造业是福建省拥有民营船舶企业、船台、船坞数量最多的船舶修造基地,外轮修理基地、出口成品油轮建造基地、海洋工程船建造出口基地和福建省唯一民办的服务船舶行业的高级技师培训基地。拥有涉船企业120多家,其中船舶修造企业43家,全行业共有船台66座、总容量84.7万吨,船坞17座、总坞容量41.5万吨,福建省目前投入使用最大的10万吨级干船坞2座,钢材预处理线6条、年钢材处理能力25.5万吨,已具备承修12万吨级、承造8.1万吨级普通船舶的修造能力。

据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福安船舶行业总产值以年平均28%以上的速度推进,而且船舶建造吨位逐年增大,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建造船型趋向多元化,船舶修造能力、产品档次快速提升,整个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福安船舶行业完成工业产值56.6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