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刮起了一股实业回归的热潮,无论是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还是年底“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等多家实体经济企业的领军人物当选,似乎都在说明,中国正在与欧美诸国一样,召唤实体经济的振兴,处在深刻变革期的中国经济需要实业精神的回归。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实体经济。1865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造船业与枪炮、机器制造等共同扛起了近代中国人强军富国、振兴民族工业的大旗。30多年前,响应邓小平同志“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伟大号召,船舶工业在诸多行业中率先打进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部队。如今,造船业仍是实体经济中关联行业最多、带动力最强、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之一,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仅在2012年,我国自主建造的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正式开钻,茫茫南海从此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深水装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将中国送入了以往由美、法、俄、日四国雄霸的“深海俱乐部”。可以说,船舶工业的宠辱兴衰记录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中国人实业强国梦想的重要依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一片泥淖,船舶工业也迎来了空前景气周期之后异常寒冷的“冬天”。正是从此时开始,欧美诸国开始呼唤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回归,我国也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毋庸置疑,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力挺”,将使船舶工业在财政、税收、信贷、科研等方面大为受惠,特别是国家接连出台政策,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将为船企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不过,正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尽管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船舶工业是国际型产业,这一产业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市场,那就是全球市场。从目前的国内外环境看,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显然大于有利因素。如何利用好国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实现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全行业在发掘内需的同时,应加大对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参与深度,有实力的船企应通过收购、并购、合资等方式“走出去”,不仅要接海外订单,还要更为深入地参与海外项目,不仅要实现跨国经营,更要打造全产业链的跨国船企。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品质的竞争,无法在约定时间内交付客户满意的产品,一切便都是空谈。因此,船企应在建造一流产品上下大功夫,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做自主创新的主体,以优质、绿色、创新的产品引领全球市场需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2013年春天到来的仍是市场的料峭寒风,此刻,全行业应积极响应中央“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的号召,营造“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担当”的实干氛围,鼓励出现更多像罗阳同志那样爱岗敬业的实干家,让奋斗在设计、管理、生产一线的造船人都能通过小我的实干报国,绵延船舶工业实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