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三季度以来,随着新船订单量的逐步增加,与造船企业“唇齿相依”的船配企业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特别是自年初以来,不少船配企业纷纷实施转型升级,并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一些企业不仅在开拓市场中,实现了从以船用为主,向船用、陆用领域齐头并进的转变,而且在产品结构上,改变了以单一产品为主的局面,开始涉足系统集成乃至打包配套业务;还有一些企业在新品开发方面取得成果。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大部分船配企业对当前市场的信心有所回升,但仍十分担忧未来两年的形势,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被降价”危机的来临,船配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有船配企业负责人坦言,面对当前“订单少、价格低”的局面,企业正在竭尽全力拓市场、渡难关。

信心微升 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近来,由于在船市低迷期压力倍增,不少船配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是企业唯一的出路,不转,就面临生存危机;转不快,“慢鱼”就会被“快鱼”吃掉。由此,不少船配企业从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以及新品研发等方面着手,积极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使得它们对当前市场的信心有所回升。

截至5月底,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今年累计新接订单额已达10.05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接单总额。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该公司全面实行转型升级密不可分。无论是在市场结构还是在发展方式上,中船设备都实现了从单一的柴油机制造到动力系统及电站系统集成的转变,为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还有一些船配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投资建设新项目,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研制出JDTS1350及以下规格水下绞刀齿轮箱、NRP250及以下规格定螺距舵桨,并且顺利通过新产品鉴定。6月,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桥式起重机通过型式试验,表明该公司的特种设备种类已由造船门式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扩展至通用桥式起重机,制造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江苏政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则致力产品与企业的“双升级”。7月26日,其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占地368亩(约24.5万平方米)的“江苏政田–三菱重工船舶配套产业园”项目在南通奠基。该公司将进一步与三菱重工合作,向海洋工程机械领域迈进,研发多点自动定位绞车、海工用起重机等产品。

这些船配企业希望通过调整产品和业务结构,研制高端新型产品,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忧虑仍存 降价危机阴影笼罩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船市正在走出低谷,前景值得期待,但一些船配企业负责人还是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开始复苏。不少船配企业负责人感慨,上半年,虽然时间过半,但企业并未实现任务过半的目标。面对今后巨大的订单缺口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船配企业或将迎来又一轮来自国内外的“被降价危机”,大家对未来的市场仍存忧虑。

目前,不仅船配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压价抢单的现象,而且造船企业对设备价格的敏感性越来越强,这一点在民营造船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船配企业陷入“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船市不好,我们承接订单后不是亏本,就是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一位船配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当前几乎在“吃老本”。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市场倒逼成本,船配企业当前“被降价”是由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纷纷开始为今后两年的生产储备“口粮”,同时,韩国等国家的船配企业以“投资合作”、举行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来华开展洽谈活动,从我国船配企业手中抢走了大笔订单。由于韩国造船企业在造船效率、整体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较大,因此同样是降价,其利润空间仍要比我国企业大得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造船企业便将成本压力转嫁到船配企业身上,从而提出了降价要求。

尽管今年年初以来,新船订单量快速增长,新造船市场表现出活跃迹象,但业内相关人士认为,目前造船业的国际大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年初以来船市的良好局面是建立在去年同期接单量极低的基础上,而船舶有效需求仍然较少,因此国内造船企业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船配企业的“被降价危机”或许无法避免。

对此,专家建议,国内船配企业应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应不遗余力地推进成本工程建设,从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入手,把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应尽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船配设备制造技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用技术上的优势抢夺市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