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85米,高15米,宽16米,总投资5600万元,“航母”式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由苍南县企业浙江宏利水产有限公司投建,已在宁波江东造船厂下水,约20天后抵达温州苍南海域,开始海上加工作业。此前,温州市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也建造了2艘海上加工船,“华盛渔加1号”、“华盛渔加2号”均已投入生产,每艘船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如此大型的海上加工船,全国仅温州有3艘,宁波及台州已有企业有意向建造。

大型海上水产加工船后面,将跟随着庞大的渔船阵容

昨天,记者专程赶赴浙江宏利水产有限公司,想先睹这艘海上水产加工“航母”的真容。

说起这艘船,公司董事长陈高棉掩饰不住兴奋。他说:“公司从2012年8月开始造船审批的前期工作,2013年3月16日正式开工建造,由宁波大江船业有限公司建造。”“浙苍渔冷00888号” 目前还停在宁波安装内部生产加工设备。约20天后才能到温州苍南海域开始作业。到时,这艘大型海上水产加工船后,还将跟随着庞大的渔船阵容,这些船队是提供原料供应的,多数为300匹马力左右的中小型渔船,其中长期合作的核心渔船共20艘,还有“宏利”公司自配的3艘渔船。

陈高棉解释:“一般大船前后跟随渔船为25—30艘,产量低时配备的渔船要30艘,产量高时,则只需25条,渔船的数量和一艘船捕捞量及流水线加工量成正比。”

此外,这艘船上还配有卫星导航、高倍望远镜、海水净化设备、救生设备等现代先进设备。

虾游到哪里,船跟到哪里

“浙苍渔冷00888号”大型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的第二层区,均为加工流水生产区域,共配建了三条全自动流水线加工设备,平均一天一条流水线可加工50吨水产品,合计一天加工能力达150吨,相当于陆地上建一个生产大车间。

在这艘船上,正常生产状态时有船员、生产流水线工作人员、有产品打包员、厨师、维修工等50多人。而生产淡季时,船上只留有10多人看守、管理。

因为主导加工产品为虾皮,这艘加工船不是长时间固定在一个海域,而是跟随着毛虾洄游习性而转移,全年航行停泊路线遵循“虾游到哪里,船跟到哪里”的原则。按照专家及渔民总结出的虾生活习性,每年冬季毛虾聚集在舟山群岛海域渔场繁殖,农历十一月、十二月,开始游往苍南渔区,次年二三月份,游向福建渔区,四五月份洄游到苍南渔区,五六月份开始北上游往江苏连云港(601008,股吧)。因此,海上加工船一年也会在不同的时间段转移地点。

由于吨位大,这艘水产加工船很难靠岸,因此只能停靠在深水港区。船上的食品补给及船员上岸轮休、产品运输等全靠挂靠的小船运送。同时在船内配有多台海水净化处理装置,可保障船员淡水饮用需求。

当记者好奇这些员工一年中能不能上岸休息时?陈高棉笑呵呵地说:“当然。在生产淡季,或台风季节,会就近将船在一些城市的近海域抛锚,用自备的船将人员接上岸。”

有望解决苍南县近三分之一的新鲜毛虾加工问题

“苍南县虾皮生产和加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2012年毛虾产量达到9万多吨,为打响全国虾皮之乡品牌,因此这艘船主导加工产品为虾皮;还有丁香鱼等其他水产干制品加工。”陈高棉称,之所以目前在海上主要加工这两种主导品种,是因为跟这些海产品的保质期长短有关。如加工虾皮的原料毛虾个头小,鲜活的虾打捞后,经过冰冻,如果再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海陆运输,就会造成大量断头断尾,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以往渔民只能在渔船上用盐腌制,上岸后,卖给陆地上的水产加工厂,制成咸虾皮。虾皮的保鲜期很短,不放盐加工两天内就会发臭,很难制成鲜淡的优等虾皮。

丁香鱼的保鲜期则更短,从水中捕捞上岸后,5分钟就会死,身体还会卷成一团。如果将其冰冻,再加上七八小时的运输时间,鱼身就会断成段,新鲜度也不能保障。

说起在海上加工的好处,陈高棉还透露了一个秘密:毛虾在海上加工跟在陆地上加工效益不一样,在陆地上3.1—3.2斤的量才能加工成1斤虾皮;而在海上,2.8斤—2.9斤便能制成1斤虾皮,节省了近10%原料。而在价格上也占有优势,因为产品新鲜度高,价格比陆上加工高出15%-20%。

在带动渔民增收方面,按渔船在东海渔区捕捞计算,捕捞后将海产品运送到岸上,一趟来回需要花20多个小时,一趟出海只能捕一天的鱼;而现在渔民出海打渔,直接把捕捞到的鱼卖给就近的水产加工船,打捞时间可缩短50%。再者,就是可节省渔船来回海上的柴油费用和劳动力。

苍南县海洋与渔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苍南县的毛虾生产量占温州市毛虾总产量的81.8%—92.9%,占浙江省毛虾产量的16.4%—28.9%。而即将投产的“浙苍渔冷00888号”年加工新鲜虾皮可达3万多吨,苍南县近三分之一新鲜毛虾的加工问题可得到解决,可满足150艘毛虾生产渔船的加工需求。

全市已有3艘海上加工“航母”

在温州,最早投资建造亚洲规模最大的海上加工船的是瑞安华盛水产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郑志成介绍,2007年, “华盛”投资5600多万元建造“华盛渔加1号”;第二艘则比第一艘投资更大,其固定资产就达6000多万元,“华盛渔加2号”的船体规模和生产能力比“渔加1号”要提高30%左右,现仍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

郑志成称,2艘船共计拥有6条加工生产流水线,员工80人。目前,一艘停在辽东湾生产作业;一艘在渤海湾生产作业。9月下旬进入舟山海域,2艘海上加工船主要也是加工虾皮、丁香鱼等。他透露,“华盛”已计划建造规模更大的“渔加3号”,打造国内首个海上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苍南,“宏利”也有计划再投资建“宏利二号”,企业准备在近几年连续建造3至5艘大型加工船,实现“宏利”加工海陆联动发展,更好地带动温州渔业产业升级。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