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前些年的突飞猛进之后,中国造船行业正在经历去产能化的痛苦。

11月13日,工信部网站消息,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对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建造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质量保证体系、节能环保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对记者表示,《条件》的出台指明了中国船舶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航企做大做强,加速兼并重组并努力提升技术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将加速技术水平低、管理差、实力弱的中小航企淘汰退出。

多数船厂艰难维持

几年前,国外研究机构就将显示造船业竞争力的三大指标——接受订单量、未交付订货量、建造量世界第一的桂冠,从韩国转带到了中国头上。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造船企业正在秋风萧瑟中苦苦挣扎。

2012年之前,湖北一直在中部六省独占鳌头,其中船舶是其第一大支柱产业。前几年,伴随着中国造船业在海洋运输的极大需求刺激下快速成长,湖北造船业一度呈现井喷式发展。即使在出口形势总体低迷的2009年,湖北省船舶出口额也达到了22.3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两位数。

但自2012年开始,湖北造船业开始“触顶”回落。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船舶市场持续萧条,湖北船舶产业出口额急剧萎缩。

记者近日了解到,外商弃单的情况在湖北当地并不少见。湖北省造船业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湖北鄂州就有一家造船企业遭受了类似经历。“当时企业承接了价值6000万元的订单,国外买家是在钢铁板材每吨价格近5000元的时候下单的,但随着钢材板材价格降至每吨3000多元,外商觉得买卖不划算了,就弃单了。”他介绍说,“另外,希腊、荷兰等欧洲船厂因为欧债危机还未缓和,企业经营不善只能弃单。还有的国外买家甚至是一边和造船企业打官司,一边弃单,造船企业损失惨重。”

但是,湖北造船企业的处境并不是罕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造船大省的船企今年都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出现21.4%、43.6%、28.7%的下降。而到了今年1月至9月,全国造船完工306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4%;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3.1亿元,同比下降15.8%,利润总额49亿元,同比下降53.9%.

如今,对于身处造船业寒冬的企业来说,能接到订单都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不少中小型造船厂只能含恨咽下当年跑马圈地的苦果。

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其实,国内造船行业的现状与航运业的现状密切相关。从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趋势看,全球经济复苏艰难,运力过剩和造船产能过剩的矛盾并存。一场从2005年开始迅速膨胀并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的造船业盛宴似乎已经接近曲终人散的时刻。

那么,中国造船业的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据悉,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0%至55%,相较2012年75%的利用率降低了约2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际造船业通常的产能利用率。

蔡建明表示,船舶业与航运业紧密相连,在航运业仍处结构性失衡的当下,船舶业短期内将难以迎来复苏。特别是,国内船舶业当前正处于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阶段,行业内亟需淘汰众多中小造船企业,同时规模大、实力强的造船企业也正处于规模收缩,业绩下滑的境地,亟需政府给与扶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产能过剩确实是中国造船业的短板,但造船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会像钢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那样,一旦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好转就会死灰复燃。造船企业需要订单量和预付金支撑发展,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要得到有效、有力的治理整顿,就能根除。

企业合并削减产能

近期以来,针对船舶行业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2013年8月,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年-2015年)》公布。

11月4日,工信部制定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蔡建明表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是我国造船业未来复苏的必由之路。产能过剩,企业生存艰难正是行业兼并重组的最佳时机,中小航企必须要被淘汰,以优化、规范行业竞争。

但去产能的方法并不单一。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地方政府缺乏行业去产能的主动性,行业去产能可能是某些企业在经营状况恶化下的被动选择,因此在没有新建产能加入的情况下,更看好现有企业间重组和调整以及业务和生产技术的升级进程。

此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支持造船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湖北省内船舶行业就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批资金密集型或仅依靠出口的船厂停产或半停产,而技术创新型船企却有做不完的订单。他认为,依靠技术和质量,发展海洋船舶工业,造船行业也会有生命力。国家将船舶业列为控制产业,仅针对低档次的船厂,产业链中高端的产厂仍广受欢迎。“一些组合互补型的造船企业比较容易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像光大船业就是通过加强与武船公司的合作,逆市而进。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合并,就能够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销售,从而能够在订单、资金链、技术等多个方面得到保障,企业的生存能力也就得到提高。”该业内人士表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