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订单等死,有订单找死”,有人这样形容造船业的尴尬现状。可上周,记者从南京沿江而下深入多家船厂实地调查却发现,造船大省江苏通过主动调整,积极应对行业洗牌的严峻挑战,“领头羊”地位岿然不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江苏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1.1%,占全国的30.4%;新增订单量占世界市场的13.5%,占全国的29.7%;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16.5%,占全国的37.2%。

新单增两倍,呈现“二八定律”

夜幕降临,南通中远船务的码头亮起一盏盏强光灯。

“最近新接订单增多,适当安排加班才能保证按时交付。”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峰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南通中远船务将全国近50%的大型海工装备订单“收入囊中”,现有订单能满足公司2015年上半年前“有饭吃”,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新订单增多的并非南通中远船务一家。据省经信委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接订单1129.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2.8%,其中13家重点船企占到新订单总量的89.9%。

“目前能接到订单的船企有三类,一是有银行支持、实力雄厚的央企,二是有管理、成本优势的民企,三是自认为受伤不重还能撑一段时间的船企。”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分析说,新订单向优势企业集聚的趋势很明显,船舶业正出现“二八定律”—20%的企业吃下80%的订单。

“航运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造船产能过剩席卷全球,江苏很难置身度外,但江苏的情况好于全国、好于周边,与全省造船业整体层次较高直接相关。”省经信委副主任秦雁认为,经过最近10年发展, 江苏形成了一批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优秀船企,主要船型建造周期接近日韩水平,具备除建造豪华邮轮以外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海工装备产品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

利润回落,“紧日子”有望出头

尽管订单回升,但利润比最高点时回落不少,何时终结价低利薄的“紧日子”?多位船企负责人的预测是:2015年前后。

“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运价、船价已跌至谷底,随着产能优化整合,船价将回升;二是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国内老旧船舶更新增加需求;三是新接订单价格有所回升,2015年开始集中交付。”镇江船厂董事长郭琰认为,届时企业利润有望回升到合理水平。

熬过“紧日子”不是硬撑,得凭内功说话。扬子江造船最近两年的利润占到全国80家重点船企利润总和的50%。何以如此悬殊?任元林透露三个看似简单的“秘诀”:经营策略得当,保证高价船“零撤单”;内部管控到位,杜绝因生产原因造成的延期交船;新产品研发快人一步,更容易得到订单、稳定船价。

“国际金融危机刚发生时,我们果断启动新品研发。2010年前1万标箱集装箱船被韩国垄断,2011年新船型研发成功,同样运载量但单位耗油量、碳排放量均低20%。”任元林介绍,扬子江在全球1万标箱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业内人士提醒,船企千万不能为了抢订单就无底线地降低船东预付款比例,20%的首付比例“红线”应控制住。同时,谨慎向海洋工程装备转型,避免盲目发展,如果“一窝蜂”转行海工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深度整合,盘活存量资源

经济规律表明,每一轮市场的变革都将带来行业的重大调整,每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总会伴随企业间的深度整合。

“新船订单向优势企业集聚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总经理范强表示,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从“百花齐放”向“战国纷争”最后到“三国鼎立”的发展轨迹,中国船企前10强有6个在江苏,应抓住当前整合成本最低的契机,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盘活行业存量资源。

紧邻润扬大桥的镇江船厂是国内特种船领域的佼佼者,其主导产品—多功能全回转拖轮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新开发的海工平台辅助船也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现有厂区已超负荷生产,适度扩产才能满足需求。”郭琰透露,正在考察附近一家中型船厂,充分利用其船台、船坞等资源。

中远船务则瞄准海外,谋划转移一批产能。王志峰表示,中远船务本是修船起家,近几年国内新船比重大幅提高,修船业务急转直下,过剩的产能只能向海外转移,比如墨西哥湾、西非海岸等有很多油田但缺少维修海洋平台的优秀企业,这是一大契机。

记者了解到,我省制定的船舶产业调整方案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打造5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船舶和海工装备总包企业,1-2家进入世界前10强;优化南通、泰州、扬州产业布局,力争三市船舶产业集聚度超过90%。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