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钢数百亿贷款全面逾期”的传闻和广发证券研究团队一句“中钢集团二度逼近破产并不超预期”研判惹尽眼球。但事实上,中钢贷款并未“全面逾期”且目前仍在正常经营。《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从事件核心消息人士处了解了来龙去脉。

  事件回放

  事件“祸端”始于6月份。中钢集团彼时在某国有银行的一笔贷款到期,这个银行并非目前传闻中的工行或交行。因受到山西海鑫事件持续发酵带来的综合影响、以及一些政策调整方面因素,也包括集团在2011年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影响,让中钢在年中的流动性遇困,中钢集团没能按时全数还上这笔国有银行贷款。

  中钢方面在今日面对市场传言的回应中也承认“资金面紧张”。

  不过,中钢6月份的情况并没有外界猜测的那么糟。本报两名消息人士处交叉求证获悉,上述到期贷款中,中钢还了大部分,但的确有几个亿逾期了。

  下面的剧情就有些戏剧性了。当中钢遇到了流动性挑战,其选择了与其余有授信的银行沟通,要求银行们支持,其中可能包括给予合理的展期。可谁知,由于中钢“坦白”了几个亿逾期的发生,一众银行中反而有不少家,按照行业一般风控规定,将中钢的贷款列入了“关注类”。

  “既然贷款都进了‘关注类’,有的银行就开始适当收缩授信额度,有些银行拒绝了中钢的展期要求。”上述核心消息人士说。

  他分析,其实银行们从个体来看也没做错,商业银行不少也是自负盈亏的上市公司,管理好风险是保护利润和对股东负责。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已经资金面紧张的中钢集团,银行此后的反应,反而使其小难关变成了一个资金链危机,而这反而会使更多银行贷款出现问题。

  这之后,中钢就向几个国家管理部门请求协调,情况才又被扭转回来。“后来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对中钢债务问题的协调,银行现在也都基本采取合作态度。”上述核心消息人士告诉本报,也表示请市场不用过度惊慌,“中钢还在正常经营,并没有走到破产边缘”。

  市场传言亦称,有银行减免了中钢贷款利息,授信银行们形成了一个可以互相通气的类似联系组机制。

  扩张异议

  只是,重拾银行的协调支持,并不代表中钢的经营情况向好。从集团自身各成员单位的经营情况,有中钢内部员工称,不少业务有亏损现象。有媒体早前报道称,亏损最严重的是中钢炉料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存货高企,并且存货价格大跌。

  而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国内铁矿石和螺纹钢市场疲软已久,年初以来,尤其是自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和螺纹钢价格均进入新一轮跌幅。钢厂压缩产量、钢厂资金链紧张且进口大增导致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位徘徊。

  一名在业务上接触过中钢的银行业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猜测,一方面,中钢(成员公司)给中小钢厂、钢材贸易企业之类做了大量‘托盘’业务,回不来的资金可能不少。“目前全国钢铁业都在爆发不良,中小钢厂逐个歇业,整个产业链形不成增长点,作为钢铁业服务商的中钢也会受困于此。”另一方面,“中钢在海外还有一些项目亏损,有的一直没开工”。

  而在给中钢授信的银行看来,他们更关注的问题是中钢董事长换过人,此前曾经激进扩张,留下的隐患或还没爆发干净。上述核心消息人士说。

  本报记者此前采访获悉,

  在黄天文时代,中钢集团一度以快速扩张著称,这种做法在做大中钢资产规模的同时,也为其后的发展留下隐患。有中钢子公司管理层告诉记者,当时在中钢各下属公司之间,业务重叠屡见不鲜。成员公司各自谋生,“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在国内,跟山西中宇公司等合作过程中,由于对风险控制不力,中钢集团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对外,尤其海外铁矿石投资上,多个项目并没有如期盘活,致使中钢集团长期经受“有销售无利润”的尴尬。

  中钢的激进扩张直到2011年以后才开始收敛。技术路线出身的贾宝军在当时执掌中钢,2013年,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副总经理徐思伟来到中钢。此后中钢集团也着手在发展策略上做出调整,由过去一味扩张的策略转移到以结构调整、提高盈利能力的路子上。

  即便如此,中钢的经营环境——整个钢铁行业的每况日下并没有改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