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船舶市场持续萎靡不振,船舶行业陷入深度调整周期,作为全国12个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之一的威海,船舶业也受到了冲击。造船产能过剩,新船订单持续下滑,接单利润极低甚至负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威海造船业如何突围实现转型升级,是各船舶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市现有船舶造修及配套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以中航威海船厂、黄海造船等10大骨干企业为龙头,目前已经形成造船400万载重吨的能力,约占全国产能的5%左右。今年1至10月份,我市船舶工业实现造船完工量12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手持订单206.4万载重吨,销售收入90.6亿元,同比下降14%;全市船舶出口1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产品的13.4%,同比下降0.9%。

虽然正值“寒冬”,但船舶企业没有畏缩不前,他们正通过战略重组、科技创新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共渡难关。

中航威海船厂28400吨的货轮正在建造中。

【企业亮招】中航威海船厂 战略重组 跨越发展

■战略重组后,中航威海船厂充分利用中航国际北京公司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实现逆境中转型发展

■截至10月底,中航威海船厂已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预计全年交船14艘,计50万载重吨

■到2015年,中航威海船厂将创建示范基地,实现百亿规模,成为威海市与中航工业合作的典范

12月10日,记者在中航威海船厂5万吨级船台看到,一艘2.84万吨的“仁建京唐”号多用途集装箱船处于下水前的准备阶段,工人正在紧张作业。而在东侧两个10万吨级船坞内,两艘同类型多用途集装箱船正在紧张舾装。

自9月以来,他们完成了多艘船只的制造:9月19日,为希腊船东建造的92500DWT散货船“耐克利斯”轮签字交工;9月24日,为泉州安盛船务有限公司建造的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交工;10月15日和31日,两艘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分别交工;11月21日,又一艘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出坞……中航威海船厂生产效率越来越高,造船周期愈来愈短。

在目前世界船舶市场持续萎靡、整个行业陷入深度调整、船企普遍面临生存考验的大环境下,中航威海船厂为什么能一枝独秀?“这得益于我们与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实施的战略重组。”中航威海船厂总经理王光军一语道出其中的奥秘。

2011年1月28日,历经60年发展的威海船厂凭借成熟的技术队伍、资源设施优势,与拥有广大市场、资本雄厚的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实现联姻。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威海船厂实现了“涅槃”。

“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余个代表处或代理机构,1996年进入船舶领域以来,与多国政府以及知名船东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船舶业信息来源特别灵通广泛。”王光军说,在整个船舶业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他们凭借中航国际北京公司的市场优势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去年,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发挥海内外市场资源优势,为中航威海船厂承接新船订单18艘,计59万载重吨,合同金额27.9亿元。

在资金方面,去年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向威海船厂注资3亿元,借款3.8亿元,融资担保12.3亿元,合计19.1亿元。今年以来,又陆续投放生产、建设资金2.5亿元,保证了生产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按照中航工业船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中航威海船厂要具备2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王光军说,此前,在短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当前,船舶产业常规化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我们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坚持走产品系列化、竞争差异化、制造精益化之路,开发海洋工程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王光军说,威海船厂水域深达18米,具有建造海洋工程的天然优势。

造船界有句俗语说“船是画出来的”,这说明了船舶设计和研发的重要性。10月12日,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收购芬兰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对威海船厂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消息。“通过芬兰德他马林公司在海洋工程、钻井平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世界领先设计优势,我们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可以缩短3至5年的准备时间。”王光军强调说,这也是我们今后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谈起战略重组给威海船厂带来的变化,王光军介绍,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在带来市场、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对照央企,中航威海船厂目前引进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6S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全面推行了生产精细化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软实力”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如今,中航威海船厂的生产效率、造船周期、造船总量明显改观。正在批量建造的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主船体吊装仅需18天,比以往缩短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推行小组、中组、单元模块化生产,9天就可完成船坞搭载,45天合拢,平均缩短了一半的时间,效率和产量提高了一倍。今年计划交船12艘、45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截至10月底,已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预计全年交船14艘,计50万载重吨。

“到2015年,中航威海船厂要创建示范基地,打造一流企业,实现百亿规模,成为威海市与中航工业合作的典范,为我市和中航工业船舶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光军信心满满。

中复西港建造的游艇。

【一线故事】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 目标盯着新船型

在全球造船业进入严寒期时,作为国内最大的玻璃钢船艇生产供应商–––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却应对自如。“受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我们原本80%的出口量下降至30%。为此我们转战国内市场,专做游艇、豪华游轮等附加值高的玻璃钢船艇。”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忠友坦率地说,我们的订单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市场影响。

“因为我们是科技型企业,重视科研开发,与科学院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有密切合作。”吴忠友说,只有科技创新、科研开发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中复西港成立了省级玻璃钢船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威海船艇应用技术研究所。截至今年,共申报各类专利项目142项。

“我们运用自主创新研发的真空树脂导入成型技术,成功建造了34.46米海监执法艇,这在国内复合材料造船界尚属首次,该技术已被山东省纳入100项节能减排主推技术。”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会文说。

12月10日,记者看到,小石岛海湾内静静停泊着一艘25.5米船舶,虽然外表不是很起眼,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他们为俄罗斯建造的海洋科技考察船,船中还配备一个下水机器人,专门进行水下探测,是他们今年自主研发的新船型。

“由于这一新型船舶在我国属于首次研制,研发面临着诸多困难。”苗会文说,研发期间,在解决大型、超厚、复杂型面的成型构件时,他们对真空度、树脂流量、树脂含量及均匀性、固化度以及船用先进设备的配套如何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吴忠友专门成立科研开发小组,亲自带领研发人员以厂为家,为进一步论证技术工艺的相关数据,研发人员经常要在实验室及生产车间两头跑,同时还要深入一线生产车间,针对不同温度、湿度及不同增强材料的选择进行试验对比。为了早日攻破科研难题,加班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经过8个月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艘复合材料海洋科学考察船,填补了国内空白。”苗会文高兴地说。

今年,中复西港克服国内外船舶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和企业自身资金、人才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把握市场动态,加大研发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市场,开发出了21.3米至32.98米各种渔船、12.4米至34.46米各种执法艇以及25.5米海洋科学考察船和LNG、太阳能新能源游艇等多种船舶新产品。

更令吴忠友高兴的是,2012年5月,由中复西港设计建造的21.3米和32.98米的玻璃钢拖网渔船在农业部2011年全国十大渔船船型标准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标准化船型。“我们将继续加大自主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更多附加值高的船舶新船型,同时向军用领域发展,设计建造隐形艇等船舶新产品。”

【对话部门】牵线搭桥 引导船企转型发展

对话人:市经信委副主任逄忠全

“针对当前我市船舶行业面临的困难和调整压力,我们对重点船舶企业运行进行监测,逐步建立起监测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撰写上报了我市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报告。”市经信委副主任逄忠全说,在认真分析当前船舶行业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双桨驱动”战略。

逄忠全进一步解释说,“一桨”是立足产业基础,加快提升普通船舶制造业的能力,推进小型造修船企业调整结构,加入大中型造修船企业配套体系,中型造修船企业向制造中大型船舶转变,骨干造船企业向总装造船和自主研发设计并举转变;另“一桨”是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特种船舶制造业。

“我市作为全国12个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之一,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特种船舶制造业是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希望。”他强调说,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以中航船厂、黄海造船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海洋工程装备、汽车运输船、豪华游轮、半潜船、海洋救助船、海洋执法船、海洋供应船、化学品运输船、重吊船、游艇等特种船舶的研发和生产。

“今年以来,我市总结推广了中航威海船厂战略重组的经验,不断推进骨干造船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逄忠全总结道,他们积极引导黄海造船与渤海轮渡有限公司、上海船舶设计院、中国船级社合作研发生产豪华邮轮,扩大重吊船、客滚船市场占有率。同时,全力推进乳山造船厂与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针对职业教育与船舶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今年4月28日,市经信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牵头成立威海船舶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互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我市船舶行业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缺乏大批高级技能人才,制约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逄忠全说。

目前,根据兴海船厂的要求,威海船舶职业教育集团组织了33名学生的“订单班”,为其培养所需要的船舶业人才。与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了游艇合作协议。近期,正在调研中航威海船厂、威海三进船业、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商讨培训事宜。

“我们还广泛收集国际、国内、省内特别是我市有关船舶工业发展的各类信息,进行编辑整理,力求将最新鲜、最有用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船舶企业。”逄忠全说,对照国家财政部、交通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我市对船舶企业进行生产评估并上报,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已有四家船企列入支持范围。

【相关链接】山东船舶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11月28日,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和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市成立。

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由山东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是立足威海、服务全省的船舶制造公共研发平台。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船舶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29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有利于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和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对我省船舶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搭建了政产学研的公共平台、优化整合了创新资源,有利于建立创新驱动发展、需-研-产-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可高效推进船舶领域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产品创新,加快船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有效地促进我省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