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S重庆11月6日讯(记者 裴少铭)】“当前中国造船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苗头。” 11月5日晚,在国际海运(中国)年会晚宴现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孙波等企业家们在接受CNSS记者独家专访时纷纷透露,当前有太多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甚至是境外资本在向境内航运融资租赁渗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海工设备的融资租赁极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过剩,甚至可能会重蹈这几年船舶工业的覆辙,希望国家积极研究应对。

对于孙波先生提出的问题,CNSS在对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裁邬汉明进行独家专访时,从侧面得到了证实。

据邬汉明先生透露,目前国家和地方上的对航运融资租赁业的发展非常支持,尤其是在天津,当地政府的服务非常专业非常到位。从产业需求来看,类似于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A类国企,对海洋工程结构物、海工装备的需求正在直线上升。

“从我们中海油系统来看,未来两年,中国海油主业对融资租赁的需求规模就有几百亿的规模。”邬汉明先生说,“再过几年,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资产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CNSS记者在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调研发现,目前的境内金融租赁公司无论是银行背景还是产业背景,纷纷把融资平台设在国外。

“我们的融资主要来自境外。”邬汉明先生透露,前几年美元资金成本比境内低很多,而且通过保税港区的各种创新服务,境外资金完全可以实现外币结算境内使用。所以具备全球竞争优势。

对于融资平台的设置,CNSS独家采访发现,随着未来美元强势回归,目前日元平台正在成为各家融资租赁企业的追逐对象。

“日元持续宽松大大降低了日元融资成本。”来自大连的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秦姓老总告诉CNSS,他们确实在跟日本金融机构接触,希望能够在日本进行低成本融资,但是日本企业存在家族指定营销的传统。如果要从日本金融企业融资,该公司所投资的设备多半需在指定的日资企业下单制造活着由其指定设备管理等服务,而这对中国造船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专题:国际海运(中国)年会2014-合谋共赢新常态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