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造船企业一年中的船坞运转次数,也被称为出坞批次,它与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相比,较少得到人们的关注。但其实,它是反映造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一项关键性指标,主要涉及生产计划制定、执行的精细化程度,并折射出该企业在建造技术、质量控制、设备纳期、安全生产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能力。近年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改革、提速”的战略方针,坚定实施“从规模、速度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效益内涵式发展”的转型策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2014年,该公司1号船坞圆满实现8批次目标,再次刷新了其历史纪录,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由“三通一排”到“四机一炉” 缩短船坞周期显成效

2014年,外高桥造船公司1号船坞主要承担了大型、超大型散货船的建造任务,产品规格从18万载重吨、18.6万载重吨到20.8万载重吨,均为该公司的市场主打船型。据外高桥造船公司副总经理陈军介绍,能够最终实现出坞8批次目标,关键是抓住了船坞建造周期。2014年,该公司散货船坞内建造周期平均为45天,其中最后2个批次的坞内周期进一步缩短到36天,其码头周期平均也是45天,最短仅为38天。这些指标数据,不仅在国内造船行业高居榜首,与日本、韩国先进造船企业对标比较,也旗鼓相当。

据了解,外高桥造船公司之前也曾完成过一年内出坞8批次的指标,但陈军告诉记者,现在的8批次与当年的8批次有着很大的区别。以往,新造船出坞时完整性大多在86%左右,而现在的完整性则已提高到93%左右,具体体现在:所有新造船在坞内全面实现了“三通一排”,即通风、通电、通消防水、排水系统完工。目前,这已经成为外高桥造船公司生产管理的常态化措施,使得生产人员在安全防护和作业环境方面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现场管理水平也得以进一步提高。在全面实现“三通一排”的基础上,2014年,外高桥造船公司又加快推行了“四机一炉”工程,即主机、发电机、舵机、锚绞机及锅炉在坞内实现机械完工,均可达到交验状态。通过上半年5个批次的积极探索,到了下半年第六批次时,已实现了发电机坞内动车大节点,自第七批次之后,又实现了锅炉坞内点火的节点,从而大大缩短了码头舾装及系泊试验的作业时间。此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还在坞内完成了机舱打磨、油漆等涂装作业程序,进一步缩短了码头建造周期,并为后续的设备调试、试验试航预留了充足的周转时间,保证了船舶按期保质完工和交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工作更加主动。

精细策划强化执行力 措施周密提升效率

从生产准备到计划控制,从采购供应到质量监控都环环相扣、“斤斤计较”,是外高桥造船公司为顺利实现8批次出坞目标而练就的一整套“基本功”。据了解,在生产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未有增加的情况下,外高桥造船公司2014年完成出坞8批次实属不易,尤其是该公司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他们不仅要督促兄弟部门按时完成分段制作,又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生产保障工作,还要认真应对船东、船检的交涉,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在第五批次出坞时,两艘整船H1268和H1329没什么问题,但是两艘半船H1283和H1330由于分段到期较晚,距离出坞时间只剩下2天。为了保证顺利加水,这两艘船的建造师主动留在现场加班直到次日凌晨,在保证搭载部结构烧焊完成后,又及时安排吊车清仓,并衔接好后续 6号货舱的加水工作,保证了该批次船舶的顺利出坞。

在大力提倡奉献、拼搏精神的同时,外高桥造船公司更加重视对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及奖惩。据陈军介绍,通过派工单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该公司已对工程劳务队实行了本工化管理,对所有作业人员一律实行按日考核并与其薪酬实行挂钩,实际完工物量与派工计划的对应率已普遍达到70%以上。该公司相关部门还通过实施“五时段”派工管理和动力能源集中监控,尽量避免盲目加班现象,同时也促进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大节点无一拖期,从而保证出坞8批次,最终实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业绩目标。据测算,2014年,外高桥造船公司本部的全员生产效率达到了19.08工时/修正总吨的国内最先进水准,顺利实现了该公司“十二五”建模工作规划目标。陈军表示,面对2015年出坞10批次的任务目标,提速增效的工作难度无疑将更大,但由于去年提前实现了8批次目标,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月9日,该公司顺利完成了2015年第一批次出坞大节点,距去年最后一批次出坞仅隔了35天,实现了每批次坞内周期35天的计划控制目标。因此,对今年实现出坞10批次,再创生产经营的新佳绩,外高桥造船公司的干部职工充满了信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