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探索规模化发展路径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肩负着探索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发展路径的重任,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沟通并达成合作意向,开展前期试单准备工作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是全国第一家实施“区港联动”的特殊监管区,作为国家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区,肩负着探索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发展路径的重任。

据了解,去年10月开始,上海外高桥已与钰洲、美设、环发等多家拼箱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战略,并开展前期的试单准备工作。其中,钰洲在上海外高桥以现有海关1.0版本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流程进行3次试单;美设依照港口现有国际中转区外拼箱模式按每周1~2票的节奏进行试单。通过与上海外高桥内40多家潜在客户包括船公司、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贸易商控制的物流企业的沟通,上海外高桥提出了搭建公共平台设立“上海国际海运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思路。

试单效果欠佳

上海外高桥相关负责人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目前境外中转货物在上海的运作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整箱都需中转集拼的货物,直接进口至海关特殊监管区;二是进口货与中转货混装的,则需通过进口分拨库的进口分拨模式对中转货物实行引进,在完成进口分拨后再将中转货物转运至特殊监管区(目前试点的上海太平名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就采取该模式)或直接运至集拼专用库。

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大多取后一种模式,占比达98%。该模式造成拼箱企业必须在进口分拨的环节上浪费至少3~4天的时间。同时还需设有1~2座专门用于吸引国内集拼货物的集货仓库,在完成揽货后转运至集拼专用库,在集拼专用库内完成中转货与国内集拼货的拼箱后再送港。除揽货周期外,从中转货物进口分拨起至集拼专用库内完成集拼,一般综合处理时间(含申报、运输、理货等)需要10~15天。按现有费率,完成进口分拨库—监管库—集拼库、集货库—集拼库的多次移库、运输及装卸作业,一般收费标准在53美元/立方米左右,远高于新加坡港等中转港25美元/立方米的成本。

新加坡港、香港港的操作模式一般在港口后方的园区仓库完成集拼作业,海关仅对从区外运至区内的国内集拼货进行登记,并在完成拼箱确认转运后进行申报。基本在一座库内即可完成揽货和集拼的运作,从中转货入库至集拼完成综合处理一般仅需3~5天。虽然新加坡港、香港港的仓库成本、人力成本是上海港的4倍,但其作业费率标准一般仅为25美元/立方米。

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费用约为国际通行标准的2倍,时间成本更是远高于国际中转港口(见表)。

加大推广力度

由于目前已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不敢主动承揽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不少企业担心短期内上海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处于观望状态。上海外高桥已组织人力在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在国际航运、物流、货代等专业会议上推广上海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模式。去年10月,上海外高桥总经理荣坚岗和政策研究室主任朱晔应邀出席在青岛举办的“2015年全球货代联盟”会议,就上海外高桥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行专题项目推介,获得极大关注与聚焦。

去年11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带领下,上海外高桥专门组队赴韩国现代商船株式会社及釜山港湾公社,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行探讨与项目推介。上海港的航线优势和政策优势,令国际客户十分感兴趣,近期有不少客户致电询问何时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挖掘直客资源

上海外高桥除继续关注和培育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外,还深挖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直客模式。直客模式不同于货代企业代理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属于货源由上海外高桥物流企业自营运作。上海外高桥设立之初曾引进日本三得利(由商船三井运作)、美国ACE(由东方嘉盛运作)等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项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项目最终被转往国外和国内其他港口。但上海外高桥内的日本大创、中外运、近铁等企业仍在利用现有政策从事部分跨境中转集拼业务,目前每月约有150~200TEU货量从上海外高桥发往全球各港口。不过由于这些企业并不是海关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试点企业,因此这部分国际中转集拼量都没有得到有效统计,这些企业也没能享受到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模式带来的便利。

“未来希望中转集拼政策能向非试点企业开放或者倾斜,那么上海外高桥内具有航运背景的商船三井、东方海外、日通等企业也能跟进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上海外高桥短时间内形成中转集拼的常态化运作,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目前上海外高桥已经建立一批专门运作直客模式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客户群,加上园内大型物流企业均有此类业务的运作需求,一旦将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功能放开到园内企业,一定能够实现规模化的运作与提升。”上海外高桥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务拓展思路

上海外高桥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服务平台的目标是减少上海港现有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多库运作环节,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为此,上海外高桥将在海关2.0版本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口岸功能叠加的问题,引进进口分拨功能,实现“一库多区、分类管理”模式。区内设进口分拨区域,可以完成中转货的进口分拨;同时设有隔离围网的国内货物集货区完成原本区外的揽货作业。通过引进进口分拨功能,实现分拨库、集拼库在区内的整合,从业务流程上基本实现一库运作。虽然在海关系统中需要多类型申报、移库等手续并产生一定的申报环节,但从操作上避免多次运输及装卸,降低了货损率,效率也高于区外多次作业(一般为5~7天可完成拼箱服务,相对于目前上海港开展的模式至少减少4天左右)。此外,根据测算,在区内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成本约为30美元/立方米,今后若形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则可从集约化程度上逐步降低成本。

按目前的市场运作模式,赋予上海外高桥运作平台进口分拨的资质,为客户提供良好的营运环境,有利于集聚中转货源,进而提升上海港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形成规模化运作。通过“一库多区、分类管理”,解决目前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需多库作业的现状,从而降低时间和营运成本,为客户提供综合处理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环境。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先考虑试点运作普货入区集拼,解决集拼专用库与集货库的统一问题,以此降低集拼业务成本,随后再根据海关政策导向,实现区内口岸分拨功能的叠加。根据集拼业务的操作,指定园区与堆场一体的B1部分仓库,即约6000平方米作为“一库多区”的试点区域——先满足国际中转集拼货物、保税货物与国内集拼货物的集拼,集拼专用库内也将进行物流围网隔离,对不同货物进行分类监管,并划分专用通道进行分类监管。为进一步满足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需要,对集拼专用库内进行物流围网隔离,对不同货物进行分类监管,并划分专用通道分类监管。

“我们的工作计划是,首先,继续关注海关国际中转集拼业务2.0版本的进度,及时根据政策推动新客户和新项目进入园区运作,重点做好普货入区的流程设计和现场监管。

其次,积极推动现有直客模式下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扩大化运作,针对跨境集拼项目的特点制定符合客户需求的引导政策和配套方案,帮助客户提高在国际物流平台上争取项目的竞争力,帮助客户赢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项目,扩大上海外高桥乃至上海港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市场上的份额。

“希望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能本着拓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的要求,遵循市场导向,解决现有模式的瓶颈问题,尽快实现试点运作。”上海外高桥相关负责人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坦言。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