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造船:发力供给侧打响攻坚战

山东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山东省造船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转变。

日前,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全面完成“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在船舶行业“去产能”方面,2016 -2018 年,山东省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力争回升到 80% 以上,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目标,而这只是当前山东省在推进造船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山东省造船界资深专家表示,在打响造船业供给侧改革“攻坚战”方面,山东省目前正在开展“上下联动”的行动:一方面,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山东省造船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转变;另一方面,山东省造船企业也在瞄准细分市场领域的同时,积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船舶领域进军,力争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政策扶持 转型思路清晰

近年来,虽然国际、国内船市低迷,但是山东造船业仍然实现了特色发展,尤其是在高端海工装备、大型豪华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过,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山东省造船业在企业结构、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另外,订单不足,有的船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总体不高等问题困扰着山东造船业的长远发展。

业内相关专家表示,从国际、国内造船市场发展以及山东省造船业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山东省造船业站在了“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进入了全方位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掌握设计话语权、不改变产业链短带动力弱的局面,就难以实现健康快速跨越发展。

“山东省造船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迫在眉睫”。专家介绍,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山东省造船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指导意见》《山东省游艇(船型 船厂 买卖)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山东船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多项促进该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该省船舶工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行业未来转型升级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山东省造船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发展思路。

目前,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山东省造船业转型的思路也将逐渐清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山东省造船业将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推动重组整合、优化升级,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另一方面则是鼓励船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主动求变寻求突破良方

在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出台政策,鼓励造船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的同时,山东省船企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针对市场的需求,主动出击,拓展业务领域和范围,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领域进军。

一直以来,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和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主要建造的船型是散货船,相较中航威海船厂,京鲁船业已在高端远洋渔船市场领域“打出了一片天”。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这两家船企都已成功进入客滚船建造领域。日前,中航国际船舶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客滚船船东之一瑞典 Stena AB公司旗下的StenaRORO签订了4+2+2艘客滚船合同,而这批客滚船将由中航威海船厂建造,而京鲁船业则与长岛祥隆水运有限公司签订了 49.8 米客船及60 米客滚船建造合同。

专家表示,这些新订单在一定程度上是山东船企实现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将给山东船企的管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时也将为山东船企今后继续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根据《山东船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要求,未来,山东省将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船舶、远洋渔船、玻璃钢渔船及海上行政执法、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改造提升以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内河船舶;同时,进一步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重点研发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高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

创新驱动 实现协同发展

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迈向高端船舶市场领域,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当前,我国船企普遍存在高端产品竞争力不强,其创新模式属追随型而非引领型等,与日韩造船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在山东省船企积极开展创新工作的同时,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也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力求解决制约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制约山东省造船业发展的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山东省国防科工办大力倡导实施不分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在该省促进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2012 年底,由山东省国防科工办发起,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牵头,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山东交通学院等单位参研的 4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SD-400)自动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2015 年年底,SD-400集成创新项目正式通过了验收,这个项目突破了海工装备研发设计瓶颈,建立了多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的产学研用政协同创新体系和保障机制,大幅提升了本地化配套率,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国产化配套率达到了 80%。据了解,下一步,山东省船舶工业将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聚合,复制推广 SD-400 研发模式,力争占领、站稳海工产业技术制高点,并由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由一厂、一校、一院优势转变成产业集团和地区联盟优势。继续以有订单的大项目拉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深入开展资源共享,合作开展“大协同创新”模式活动,联合争取国内外订单,实现提高建造模块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