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7.16”事故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大连海事大学立即做出部署,派学校海上溢油方面专家、科研课题组和“育鲲”轮驰援,投入海上清污工作。

    据海事部门监测,“7•16”事故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造成大连港附近水域约5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区约10平方公里,最厚油层厚度达30厘米。事故发生后,昔日湛蓝的海面被大片油污侵袭。在三山岛海域,大片的油带和油块在海面漂浮,颜色乌黑发亮,海风吹过,污油表面就出现了皱褶;拖轮驶过,激起一片黑色的浪花。海浪拍打在船舷、船板上,流下了块块斑驳的油渍;大窑湾港区航道附近,一段段条状污油带,随着潮汐的变化,阻断了船舶通航;付家庄、棒棰岛、金石滩等沿线的海滨浴场及滩涂养殖区附近也面临着严重威胁……

    17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明确指示:要立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海上清污工作上来,绝不能让油污流向公海,流进渤海。

    连日来,由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殷佩海教授任海上清污专家组组长的专家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就清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科学论证和研究,他们每天评估清污工作整体进展情况,为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参考意见。殷佩海教授和数名成员每天向指挥部提供评估合理化建议,并亲自上清污船指导海上作业。他们提出将50平方公里重点污染海域划分为12个清污作业区域,并提出了“围、追、堵、清”的清污工作思路。

    学校航海学院李颖教授也带领 “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创新团队,乘坐学校教学实习船“育鲲”轮投入到海上清污工作。他们积极配合海事部门的工作和部署,利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油污探测热红外仪和海上溢油雷达监测系统,定制卫星影像,连夜进行油污信息的提取和制图工作,预测出油污漂流的方位和速度等重要数据,为指导清污工作及时提供了溢油海区油污分布的大量实时信息,从而使事故现场排污口得到彻底治理,堵住了海上污染源头,全面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两个不进入”的目标要求。目前,50平方公里受污染海域重现蔚蓝,海水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7月26日上午,记者随辽宁海事局“北海救112”号舰,自大连港出发绕海一个多小时行驶十多海里至大连新港事故发生地,所到之处海水清澈,油污带早已不见踪影,曾经油污遍布的海面上翻腾着洁白的浪花。大连港的航道又呈现了往日的繁忙;付家庄、棒棰岛、金石滩等沿线的海滨浴场上到处是人山人海的游客;滩涂养殖区的渔民正在繁忙的劳作……历经160多个小时劫难式的考验,大连海域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