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集装箱运输应用量增大。

例如:1951年,丹麦联合航运公司用集装箱运输啤酒和食品;阿拉斯加轮船公司在西雅图至阿拉斯加航线采用了木制和钢制集装箱;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推广带轮铝制集装箱;匹兹堡的德拉沃公司设计出一种7英尺9英寸的钢制集装箱,到1954年已经售出了3,000只;美国火车轮渡公司,则在码头用大型起重机将整节列车吊装上船,然后再将其从美国运至古巴。

1955年的一次普查发现,欧洲国家共有154,907只使用中的船运集装箱,但几乎都是木制,而且大多没有顶盖,至少52%的集装箱容积小于3立方米。使用者要把货物放在集装箱里面,再用帆布盖住。

  

美国的集装箱大多为钢制,但集装箱自重占了货运总量的25%以上。同时,各国处理集装箱的方式,甚至比散货运输更加麻烦。当时很多集装箱顶部四角有金属环,吊装时码头工人要先爬上集装箱用吊钩钩住,集装箱吊进船舱后仍需码头工人将其搬运到位。

而且集装箱内会有闲置空间,到港后仍需将货物卸下,堆放到中转仓库,空箱运回。而在国际贸易中,海关既对货物征税,也对集装箱征税,空箱运回来源地也要花钱。

此外,铁路、公路、航海运输之间的竞争,导致它们相互割裂,运输过程难以有效衔接。这些因素使得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发挥,发展极为缓慢。

直到有个美国人提出集装箱运输应该实行“海陆联运”,才真正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集装箱运输,其优势也开始展现。这个人就是现代集装箱运输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