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风力推动船舶航行是人类利用风能最实用最有效和最有深远影响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为船舶的大型化发展、长距离航行提供了不可缺或的技术条件。风帆是利用自然风力的船舶推进有效工具。中国船帆不同于西洋船帆,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帆船依靠这种别具特色的船帆乘风破浪无往不前。

众所周知,风从船尾吹来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这是顺风,顺风是航船吸收风力的最佳风向,中国最常用的祝愿用语祝您“一路顺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自然界风的来袭是四面八方的,相对于航船的风向有顺风、左和右斜顺风、左和右侧风(即横风)、左和右斜逆风和逆风等八个方向,当然,逆风(即顶风、当头风,古称斗风)时,风力反倒成了航船前进的阻力,不进则退,这是航船最不愿见到的。风向不是航船所能改变的,而需要航船去适应风向。如何操纵风帆接受和利用不同方向的来风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帆船的风帆特点和驶风技术了。

因为中国帆船属于“硬帆”,只要与来袭的风有一定夹角,就会产生垂直于风向的升力分解成船舶前进的推力,又因为中国帆船是“活帆”,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航向和风向的实际情况来转动船帆,使风帆处于最佳位置。古代船民操帆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的风向和航向下,风帆面处于风向和航向组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时最为有利。中国船帆的“硬帆”和“活帆”的特点,使它不仅在顺风,而且不论是在后侧风还是前侧风的情况下都能吸收风力推进船舶前进。因此,航船遇到的只要不是正逆风(顶头风),即使是前侧风也能获取风力在航船前进方向的分力。但航船遭遇顶风时就只得落帆了,难怪北宋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有“唯当头风不可行”的记载。

既然“唯当头风不可行”,中国帆船又是如何实现“八面受风”航行的呢?它靠的是中国船工创造的“打戗”(又称“调戗”)驶风技术。

闻名遐迩的逆风调戗技术就是通常所说的船作“之”(或称“Z”)字形的航行技术,帆船行“之”字形航线靠操纵船首左右连续转向来实现。因为“之”字形航行使航向与风向之间有较大的夹角,通过操风帆面使它处于风向和航向组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从而获得一定的推进风力(图1)。当风角大于135°时,因为相对于顺风来说它的风力和航速就很小,所以只得打戗驶风了。

  

图1 打戗航行图

帆面在受到侧斜风时,船舶势必存在横向漂移力,这时可向迎风侧压舵,使船首稍迎着风向,以抵消横漂影响。风帆与船舵的配合使用是帆船驶风技术的重大进步。当航船受到过大的侧斜风所产生的横移力时,船的抗漂移仅靠船舵难以胜任,中国创造的披水板随之登上历史舞台,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实践所证明。披水板又称腰舵、翘头,披水板是木帆船驶风的辅助工具,它是不等边长方形的硬杂木厚板,上窄下略宽,平时对称地悬挂在船的两舷侧,一般用拉索升降。当驶偏风时就将下风舷的披水板放到水中,由于披水板对船舶产生横向阻尼力,起到减小或阻止船体横向漂移,即是起到了抗漂作用,披水板对船减小横漂的效果十分明显。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