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南京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进香河为代表的河流逐渐湮灭或被人为覆盖,不仅改变了城市往昔的面貌与景观,人们的记忆也逐渐模糊,曾经的那个温情的家园渐行渐远。本文充分利用南京历代地方文献,尝试再现进香河的前世今生,帮助人们找回曾经的记忆。

源远流长的进香河

进香河属于秦淮河水系的一条支流,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孙吴赤乌三年(240)吴大帝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据唐代许嵩《建康实录》记载:“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20世纪30年代,朱偰先生经考证后得出:运渎河道北段,就是明清时期的进香河。他在《金陵古迹图考》中写道:“吴所凿运渎,盖发源后湖,由北水关入城,循北极阁前水道,绕中央大学之西,过大石、莲花等五桥,经廊后街、相府营、香铺营、破布营、金銮巷等陂池而至笪桥,西流出城,南流入淮,来源去道,彰彰可考者也。”

我们从清末和民国的老地图上看,进香河之南的延伸线上,从估衣廊到丰富路一线池沼连绵密布,且东西宽广,当是进香河南接古运渎(包括太子西池)在都城西垣内外的孑遗;在今长江路两侧,这些池沼又向东延伸,很可能是运渎自都城外转向流入台城太仓的遗迹。而根据近年南京城内的考古发掘成果推断,今进香河路一带正位于六朝都城的西北角内外,这进一步表明了进香河应该曾经是六朝建康城运渎北向的延伸段。

运渎开掘通航以后,历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三百多年风雨,朝代更迭频仍,其水流不废,一直是六朝建康城重要的通航河道。

隋开皇九年(589),隋大将韩擒虎与贺若弼率兵攻占建康(今南京),实施“平荡耕垦”策略,将建康城废为农田。随着南京地位的下降,运渎日渐淤塞,无法行船,沦为荒渠。

及至唐末杨吴时期,时任昇州刺史徐知诰于天祐十一年(914),开始建设昇州城,将六朝都城稍往南移,纳秦淮河入城内。天祐十四年(917),昇州城修建完成。建成后的昇州城,“城隍浚整,楼堞完固,府署中外肃肃,咸有条理”。惜运渎北段被隔玄武门(北门,今北门桥)外,仅为鸡笼山南麓之水流入杨吴城濠的一支沟渠。

据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记载,两宋时期,处在北门外的运渎周边,或设酒库,或设雪窨(冰窖)。至元朝,运渎周边被辟为演兵教场,并有“防江军寨”驻扎在附近。张铉《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的武胜桥、清化坊北新街等地,就处在运渎北段附近。斜阳衰草,寻常郊野,昔日胜概,了然无痕。恰如宋代朱存《运渎》诗云:

舳舻衔尾日无虚,更凿都城引漕渠。何事馁来贪雀谷,不知留得几年储。

多元共生的进香河

进香河在历史上与杨吴城濠、珍珠河连为一体。北边通过珍珠河武庙闸与玄武湖贯通,南面通过杨吴城濠与秦淮河相连。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京城内辟建贯穿南北的市内铁路,铁路铺设的线路,正好经过进香河北端,从地面上截断了来自玄武湖的进香河北源之水。自此,进香河从地表上来看仅与南面的杨吴城濠相通。

清末民国时期,进香河一带有祠堂,有教堂;有教会学校,有官办学校;有官府,有民居;有监狱,有医院等,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空间。以下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昭忠祠。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敕准将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的王府宅辟为“湘军昭忠祠”,以示抚慰。实际上,在莲花桥东北一带,集中了楚军水师昭忠祠、楚军陆师昭忠祠、金陵官绅昭忠祠和金陵妇女贞烈祠四座纪念性的祠堂建筑,用来纪念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死亡的清朝人员。

来复堂、来复女学。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南京传教、办学、行医。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基督教来复会牧师穆向荣,在大石桥西北购地建造教堂,命名“来复堂”。民国以后,改为来复女学,专门招收女性信徒。

国立中央大学。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为开启民智、培养师资,光绪二十八年(1902),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于进香河以东、鸡笼山南麓创立三江师范学堂, 与进香河西边的来复堂隔河相望。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东南大学,它是南京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27年,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5月,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老虎桥监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拨银10万两,由江宁府在大石桥东购地65亩,兴建“江宁罪犯习艺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可容犯人500名,专门收容江宁府定罪的犯人。宣统元年(1909),改名为“江南模范监狱”,增收江苏、安徽、浙江的犯人。辛亥革命爆发后,监狱毁于兵灾。1914年,民国司法部派员对其进行重建,次年更名为“江苏江宁监狱”,隶属于江苏高等检察厅。1917年3月,北洋政府下令将该监狱改名为“江苏第一监狱”,隶属于江苏高等法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该监狱名称因袭未变。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该监狱成了“日本刑务所”和“中国战区日本官兵总联络部拘禁所”。抗战胜利前夕,又更名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拘禁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将该监狱更名为“首都监狱”。

陆地测量总局。位于进香河西侧、大石桥以北,来复女学之南。始于民国二年(1913),初名江苏省陆军测量局,主要从事军事地图的测量、编绘、印刷和出版。民国十七年(1928),与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厅第九科合并,更名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谋本部改组为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遂改属军令部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将京师陆军测绘学堂迁到南京,在陆地测量总局基址上创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开设地图绘制、制版、印刷班,培养地图编绘、印刷和出版方面的人才。1950年10月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校址。1952年改名为南京地质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现为东大交通学院。

国民政府农林部。1940年7月在重庆成立,隶属于行政院,负责管辖全国农林渔牧和垦务行政事务。1945年日本投降后,迁到南京。办公地址在大石桥1号之5(现大石桥4号)。现存房屋3幢,其中1幢高4层,2幢高3层,都是坐北朝南,混合结构,青砖砌造,坡屋顶,灰色洋瓦屋面,大楼外墙墙身分为上下数层,一层是清水墙,一层经过粉刷,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些房屋估计建于1946年左右。

沧海桑田的进香河

新中国成立后,跨越千年的进香河依然流淌不息。其北端以地下涵洞与北源之水相通,南端与杨吴城濠相连。据朱偰《南京的名胜古迹》记载:“进香河为明初所开,导源自玄武湖,自武庙闸进城,进浴沂桥、土桥而西,绕至北极山下,穿过铁路(下有涵洞),折而南,达进香河。……河水最后入于杨吴城濠。”

但随着年久失修又无活水补注,加之居民生活废水肆意倾入河中,进香河终成一条污水沟渠,风光不再。1958年拓宽北京东路时,进香河被改为城市暗沟,上面修建了进香河路。至此,进香河从人们的视野里倏然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然而,很多市民不知道的是,其实进香河的河水并没有就此停止流淌。近60年来,进香河一直在地下默默流动——自北极阁南麓,至莲花桥入内秦淮河北段。每逢大雨,进香河路往往会成为水乡泽国,也和其作为暗沟排水不畅有一定关系。

回顾进香河的前世今生,人们可以发现,进香河是一条千年流淌的河,一条城市山林的河,一条舟船不绝的河,一条市井百态的河,一条多元共生的河,一条沧海桑田的河,一条留住乡愁的河,一条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河。它是南京有形的遗产、无形的财富,值得我们呵护和珍视。

南京山水城林俱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构成城市肌理的山脉、河流、街巷,既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所,同时又承载着南京独特的文化基因,并且是南京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标识。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保护的关系,是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中,明确提出了“环境美”的要求。所谓“环境美”,就是要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留城市原有的自然风光,打造出每个城市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留得住乡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

那么,在当前“尊重自然、留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理念下,作为南京一条曾经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也是一条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流,进香河能否得到恢复,重见天日呢?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