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文人们就有吟诗唱词的传统。字词翻阅这些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舟船意象在诗人们的诗词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通过舟船或喻船漂泊,或寓离愁,或衬政治失意,或烘超然心境等,舟船、实成为反映诗人们智趣情感和为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是一首写于宴席上的七言绝句。诗人把“离愁”这一主题演绎得如怨如诉,感恩至深。

“悠悠”暗示了诗人无限的惜别深情。“ ”,诗人的情绪并未因春水而舒畅,相反却勾起无限的离愁别绪。诗人寓情于景,以景抒情。

“莫听声声催去掉,桃溪浅处不胜舟”这两句让人由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木 声声催上路,自然让人联想到“兰舟催发”的离愁。“溪浅”载不动离愁之舟,以实写虚,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含蓄蕴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处,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野尽”;由此地继续前行,早年寄寓的四川开始逐步远离,只有长江还依依为伴,所以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此时年仅26岁,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做。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渐离故乡,却并不十分伤感。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坐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愉悦畅快的心情。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这是经历艰难岁月之后的一种激情,如山峡激流迸发出的一种豪情。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以山影袁声“啼不住”烘托行舟飞进,点名水势如泻,快船快意,令人神往。

(根据《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船》一书整理而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