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中游,古代称睦州、严州,这里有一个沿袭久远的婚礼习俗——水上婚礼。

它是久居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特有的风俗。所谓“,九姓渔民”的九姓是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相传元末时,陈友谅因为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其部属被迁至新安江上贬官为庶民,永世不得上岸、准穿鞋、不准船长衫、不准读书、不准应试、不得与岸民通婚或上岸就业。从此,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打渔、载客为主,与岸上人来往甚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摆脱了受歧视的地位,获得了真正平等。

如今,这种江上生活方式早已结束,但“水上婚礼”这一独特风俗却被保留了下来,被当做一种特异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成为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

结婚那天,男女双方的船上都张灯结彩,并贴上大红纸的喜字,俗称“轿船”。新娘出嫁前,有个别开生面的仪式俗称“讯女婿”。岳母大人站立船头,高声呼叫女婿的名字,训诫他关于婚后好好待妻子及夫妻和睦相处等话语。女婿听到岳母的训诫,必须迅速跳过船去,双膝跪在岳母面前,作出允诺,随后,要立即跳回自己船中,倘稍有耽搁而被女方亲友拉住,便会受到大家的嘲笑,并要给众人,敬献香烟、糖果作为惩罚。

紧接着的仪式称为“称嫁妆”。在鼓乐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中,新娘的船只向新郎船只缓缓驶去,两船要保持一米多的距离,这时切记两船相碰,中间铺跳板。两船平稳则象征着夫妻和睦,百年好合之意。婚礼开始,南方把柴、炭、酒、肉等送到女方船上,请来利市公、利市婆来接嫁妆。由利市婆拿钩秤,对每件嫁妆用秤钩一下,唱几句讨彩头的话,南方利市接过嫁妆也唱一句。一唱一和,唱词都是吉祥如意的祝颂词:“称一斤,长千金。称二斤,长万金……”称嫁妆完毕,鼓乐齐鸣。在此期间,新娘还要通过绞面化妆、谢礼拜祖先、亲人女眷集体哭唱道别、拜别高堂、坐竹匾、吃“高头饭”等礼仪。

新娘吃罢“离娘饭”,就要嫁到夫家去,可采取两种非常奇特的方式:一种是让新娘端坐采莲盆上,头盖红帕,从水面漂过去;另一种就是把新娘“抛”过去。新安江上“九姓船民”更喜欢采用后一种方式,这种仪式这是既精彩又惊险,喜庆热闹。“抛新娘”的男子汉身强力壮,穿带整齐,为新娘安全起见,要先在新娘腋下系一条阔布袋,两头由人拉着。送亲船上的利市人高呼“千金小姐送上来”,迎亲船上的利市人随即回应“王孙公子站起来”、“珍珠凉伞撑起来”等吉利语。此时,在鞭炮鼓乐声中,送亲船上的四位男子汉将新娘托起,面向新郎船头用力一抛,只听见“刷”的一声,娘娘如同一簇鲜花稳稳当当地落在迎亲船头船头四位男子手中。还有一种“抛新娘”的方式让新娘坐在一个大木盆中,再从送亲船抛到迎亲船。

在“抛新娘”的精彩仪式中,送亲船还有鸣炮示意的插曲:当女方开始“抛新娘”时,要依次放三声炮,第一声叫“招呼炮”,请南方做好准备;第二声叫“动手炮”,抛新娘开始;第三声叫“团员炮”,表示仪式结束。这时,迎亲船也要放两声炮,一声叫“进门炮”,另一声叫“胜利炮”。在放炮的同时,利市婆唱吉祥赞词,已示祝贺。

新娘过船后,要站在船头额布袋上,利市婆高喊“一代传一代”后,伴娘挽着新娘从船尾进船舱。随后,新郎船便拔篙向上游撑去,行至江心打三个圈,然后回到岸边。两条船仅仅靠在一起,并搭好跳板俗称“并彩”。接着就是看新娘,闹新房,喝喜酒等。这时,新郎新娘要在船头拜谢双方父母。然后迎亲船 驶回家,进行“闹房仪式”。这时,新娘从船尾出来,小心翼翼地爬到弧形的船篷背,称“站彩台”。等利市人唱完“新郎站彩台,状元出京来”后,新郎才能从船尾进船舱。在洞房,新郎要用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红披巾,利市人则唱“手拿秤杆一条心,白头偕老万年青。”新婚过后,新郎新娘去女方家船拜谢,称“回门”。回门时,凡小辈来见,新郎都要给红包作为见面礼。吃过回门酒回家,婚礼仪式全部结束。除浙江的建德地区外,广东、福建等地的疍民也保留着“水上 婚礼”的习俗,这一 独特的婚俗,由于新奇的形式,融洽的氛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也引起民俗学者与人类学者的兴趣,成为当地一道文化亮点,给水域地区的文化建设 增添 了一份迷人的色彩。

(本文根据《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船》综合编辑整理而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