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葬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的 一种奇特而古老的葬俗,在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区尤为普遍,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遗体放进形状似船的棺材里后再进行安葬。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南方地区陆续出土了船棺,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船棺,是从武夷山观音岩和白岩取下的两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有底盖合成,四米 多长,形似船篷。据考证,距今约三千五百年以上。

从文献记载看,关于船棺葬的记载出现较晚。据《汉书》记载,古越族是生活在水上的,船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安葬死者他们往往采用船棺 的方式。从时间来看,说明在汉代 古越族地区已经普遍流行船棺葬了。宋《太平广记》记载,在武夷山地区,在风雨之夜有人听到人马萧管的声音,等到第二天天明,仔细查看,才发现 是悬崖上的棺椁。据《南海录》记载,宋代海南岛土著居民不用棺椁埋葬,而是挖凿如同小舟的穴臼,土著居民称为“舂塘”,就是用它来验葬死者。清人曹树翘在《滇南杂志》中记载,居住在威远、普洱之间的黑濮人,埋葬死者的棺似木槽。清人田雯《黔书·苗俗》中讲到,小平征讨司苗时,死后用木槽葬殓。木槽或似木槽的独木棺就类似于独木舟。

关于船棺葬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学者论述略有差异。我国著名民族学工作者量钊韬先生指出,船棺葬分置于土中(即土葬)和置于岩上两种。后一种后来发展为岩(悬)棺葬。我国的船(悬)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岭南等地,从四川到福建都发现有(悬)船棺葬现象。但有学者分析,船棺葬和悬官葬虽然大体相同,但也有很大的差异,两者在葬法上不同,而且出现的时间亦不同,前者出现的时间更早,大致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后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大致流行于宋元以后。至于船棺葬的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分布地区、死者身份等问题学界依然存在不少争论。但从武夷山出土的船棺数量及考证出的年代来看,武夷山地区的船棺葬无疑是我国南方葬俗的一个古老的典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船棺葬的由来,在福建武夷山区有一个民间传说:远古时期,有个名叫武夷的小伙子来自远方,他在此地住下后,披星戴月,餐风饮露,辛勤开山植树,等到他须发斑白、子孙满堂时,这一片地区已变成秀丽的田园,即使天上的神仙也流连忘返。因为武夷开山有功,众仙就封他为“武夷君”,这一片青山碧水也因此得名武夷山。武夷君临终前嘱咐子孙:死后将他的遗体放进灵槎,好让他度过天上的银河;并在灵槎内放上一些鱼干,他送给天上的仙友们作为礼品。子孙们在他死后,遵照他的遗嘱,把它的尸身和鱼干放进圆木刳成的灵槎内,并置放于一岩壁罅隙里的木板上,让其划掉飞游。此事传开后,许多想修炼成仙的人慕名而来,在此地修行讲道,采药炼丹,待到临终时,亦仿照武夷,以渡河登仙。这些悬架灵槎 的 岩洞,后来被冠以“仙游岩”、“升日峰”、“飞仙台”、“升真洞”等美名。所谓灵槎 ,就是船棺,当地人称之为“架壑船”,并把搁置船棺的木板称作“虹桥板”。古人诗云:“三曲仙岩有架船 ,栉风沐雨几经年;古今共看长如此,愿借灵槎上九天。”这首诗的内容反映的就是 船棺的来历。古时候,人们来武夷山向 武夷君进香,君以干鱼献祭,缘由也来自这个传说。

从我国古代文献与出图资料来看,虽对解决船棺葬习俗的相关疑问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需要真正弄清这种葬俗习俗,资料仍是很匮乏的,学界在关键问题上也依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所以古人究竟为何以船为棺,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

(本文根据《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船》综合编辑整理而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