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国内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导致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从现实情况看来,这一宏观判断,在航运业和拆船业市场也同样适用。

2008年以来,全球航运业进入持续低迷,市场低迷导致货源不足,租金下跌,大量船舶闲置,船东不得不加快淘汰船舶步伐,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个拆船大国迎来了几年如火如荼的兴旺行情。然而拆船业并非孤立于其他相关产业而存在,由于下游钢铁需求疲软,铁矿石及废钢库存持续处于高位,自去年起,国内废钢价格节节跌落,目前价格只有印度孟加拉等国价格的一半。如果单从价格看,我国拆船企业在几个拆船大国中已无竞争力可言;所幸我国拆船行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后,较之其他几个拆船大国,在环境保护及对工人的安全健康保护这两个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和个人权益的今天,这一优势已成为我国拆船企业能继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4-2015年,借着国家出台老旧船舶提前淘汰更新补贴政策的契机,国内船东淘汰了大量船舶,使得拆船企业能以较低价格买船,从而可以暂时熬过这段艰难时期,然而,政策效应终归是暂时的,当国内旧船淘汰到一定程度,下游需求又没有提振端倪的情况下,国内拆船市场恐怕也要进入自己的“新常态”。

进入“新常态”,是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企业唯有主动顺应规律,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才能在市场洪流中生存和发展。观察拆船历史可以发现,当拆船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数据显示,即人均GDP达到5000美金以上时),拆船行业便逐渐开始向国外转出,进而表现为世界拆船重心从较发达国家/地区向欠发达国家/地区逐渐转移,以往是从北欧、美国、日本、香港转移到韩国、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大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在今天则可能是从中国大陆转向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而且这种转移大多又发生在拆船市场由高峰转入低谷这段时期。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达7575美元,对照目前国内拆船市场形势,不难看出拆船产业再次转移已成定局。

由此看来,我国拆船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主动适应市场潮流,谋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 摈弃价格战,顺势而为着眼发挥环保和安全价值

既然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劳动力安全问题,而单纯的价格竞争已无优势,那么企业应将发展战略逐步调整为致力于为上游主体量身提供“绿色安全”的废物处理服务,重视深入研究有更强环保要求的主体需求,如更多着眼于油轮、液化石油/天然气船、邮轮、钻井平台、化学品船,甚至延展至化工厂、炼油厂等对环保要求较高的领域;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环保组织、环保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努力使重视环保与安全的主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认同,形成良性循环,推广绿色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

2. 做精做强,向新兴市场寻求机遇

未来十年,上面提到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将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这些国家,拆船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也将继续蓬勃发展,我国企业便可借此机会,利用国家对向外输出产能的支持政策,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资本基础,技术优势,管理经验等资源,寻求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或适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在当地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商业基地,形成跨国的,更具活力的盈利模式。

3. 探索新商业模式,延展服务范围

传统的拆船贸易模式一般是等船上门,一些处于报废状态的船舶/漂浮物,移动到船厂往往难度较大,成本也很高,拆船企业可以探索延长服务至标的物原地的方式,提供给船东一套更简单经济的解决方案,如原地接船,原地做大体拆解后运输等方式;另外,由于航运与拆船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拆船企业也可以考虑向修造方面,废物再利用方面延伸,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总之,应对“新常态”,我们的拆船企业既要向内转变提升,也要向外寻求机遇;既要自力更生,也要借力发展;相信每一个有魄力,有智慧的拆船人,都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的发展天地!

 

长城船舶有限公司/辛甜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