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航天器比作飞上太空的风筝,那么地面的测控系统就相当于放风筝的人。要把风筝放好,前提是要有一双千里之外紧盯风筝的眼睛。在距离文昌航天发射场不远处有一个被誉为“万里测控第一棒”的铜鼓岭测控站。在天舟一号发射前,《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这里,试图了解距离文昌发射场最近的这个“眼睛”,对于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到底起到什么样的关键作用,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

当《环球时报》记者乘车抵达铜鼓岭测控站时,真切感受到什么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距离测控站不远,记者真的就是面朝着大海,海风扑面而来,周围是如茵的绿色。如果不是周边几台大型遥测设备的存在,人们可能以为这是一处风景区。事实上,这里就是离文昌发射场最近的铜鼓岭测控站,也是观测从文昌发射场升空火箭的第一棒。

《环球时报》记者站在测控站的一个开阔平台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火箭发射塔架。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火箭发射任务中,测控站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火箭在哪儿,并接收火箭传回的数据,最终判断火箭飞行的状态。铜鼓岭测控站承担的测控任务,从火箭一点火就开始了。

对于为何选择这个位置作为文昌发射场的测控第一环,天舟一号任务的测控设备操作手张维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想要发挥测控设备的最大效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不能距离发射场太近。其次,要保持可以与发射场通视,也就是中间没有障碍物。还有就是要求天气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要与发射场尽可能一致。总体而言就是,既不能很近,也不能太远。据他介绍,从记者当时所处的位置到发射塔架的直线距离大概在数公里左右。

据介绍,铜鼓岭测控站主要通过多种测控设备来进行火箭飞行测控,“火箭起飞以后,我们就通过测控系统实时记录火箭的飞行情况,将全程记录起飞段、上升段以及后续的程序拐弯等一系列关键阶段的飞行状态,这些数据既可以作为判断火箭飞行状态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工业部门后续了解和校准火箭相关技术的重要参考”。据了解,在发射当天,除了这个测控站,还有三亚、西沙、远望号观测船等多个站点对火箭进行跟踪。由于铜鼓岭是火箭发射后的第一个测控点,它测控的轨迹、数据对于后续测控工作至关重要。铜鼓岭测控站技术室主任张凤祥表示,如果我们在火箭发射初始段没有测控到目标的话,下一站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目标的持续测控工作就很难继续。在火箭发射时,点火成功并不意味着火箭发射的成功,后续的测控数据才是判断火箭发射成功与否的依据。

对于沿海测控站相对内陆最大的特点,张维介绍说,沿海测控点最大的问题就是这里的天气变化很频繁,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雷雨天和雾天比较多。还有就是海边的湿度、温度、盐度都非常高,设备很容易被腐蚀和出现生锈等状况,所以抗腐蚀能力是沿海测控设备的重要特性。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