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拓宽、港口挖深、乃至湖泊清淤,无一不依赖疏浚业的支撑。我国的现代疏浚业诞生于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局,到2017年已有整整120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铺开,疏浚这一“百岁高龄”的产业老树发新枝,加快出海,拿出完善当地基建的“中国方案”,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

中企出海擎起“中国疏浚”大旗

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首批项目,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项目配套工程,传承海河工程局120年衣钵的中交天津航道局(以下简称天航局)承担的卡西姆发电厂港池与航道疏浚吹填工程如今已完工。整个疏浚工程体量净约479万方,虽然工程量不算大,但重要性非同一般。

卡西姆发电厂所在地是当地工商业与文化中心,被誉为840公里海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不过,这颗明珠却因能源不足引发的电力供应紧张而星光黯淡。

改变发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电力领域合作成为中巴两国加强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随之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正式启动建设,缓解当地电力短缺的窘境。作为重要配套项目施工方,天航局依托丰富的疏浚业经验,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了运煤船与电站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港池与航道疏浚吹填工程。

卡西姆发电厂是中国疏浚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的缩影。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天航局累计在海外实施项目20余个,先后打入大洋洲、欧洲、美洲等地市场,总合同额超过13亿美元。

百年积淀,“走出去”底气十足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几大疏浚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在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不忘注重环保与人文交流。回望过去,中国疏浚业“走出去”之路却并不平坦。

天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疏浚行业“走出去”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对外开放格局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遇,沿海航道局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则为疏浚行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内在动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