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随着个税起征点的逐步提高,海员享有的税收优惠被快速拉平,岸水收入差迎来拐点,将海员作为职业选择的性价比也迅速降低。高扬业坦言,作为船长,目前他的年薪可以达到税后二三十万元,但同样在岸上从事运输工作,一年也能拿到20万元左右,虽然有阶差,但边际收入却急剧减少。

在改革开放前,做海(船)员曾是一份体面的工作。1968年就开始跑船的郭秋锦记得:“那个时候,一名普通的内河船员,一个月能拿到20元至34元不等的工资。”如果是船长,一个月则可以拿上130元。

而在当时,一名处级干部的月工资也才100多元,普通的机关办事员的月工资至多三四十元。“一个船长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子人”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

海员的待遇则更高,不仅有一身时尚的漂亮制服,还可以在境外免税购买“四大件”、“四小件”,免费游历各国,见多识广。这使得海员社会地位高,娶的“海嫂”也都很漂亮。

郭秋锦说,除了工资高,由于当时广州物资匮乏,船员可以跑船时顺便买到鸡鸭鱼肉等食品,改善家人生活。有时也可将买了的物资转卖给他人,也算是一笔额外收入。由于当时珠江两岸制糖业的发达,作为承担贸易往来主力的航运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在珠江上跑船的船主有九成以上都是广东本地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经西江到广州的航线航道条件越来越好,但随着制糖业的萎靡与陆路交通的发达,曾经繁荣的珠江航运却开始衰落,繁忙的西江航道逐渐冷清,此前天天在江上跑的郭秋锦慢慢一个月中只有一半时间还在江上,经营的每况日下让他很早就选择上岸。

但直到本世纪初,海员都仍是一份优厚的工作。同样是1990年代,全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村庄掀起了一股出海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甚至出现了不少“船员村”。船长高扬业的老家是福建省平潭县的一个小村落,由于靠海吃海,全村人基本都当渔民,由于船员的地位、收入等各方面仍十分优越,全村约3000人“大部分都跑去做船员去了”。

之后渐渐地,岸上与海上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随着个税起征点的逐步提高,海员享有的税收优惠被快速拉平,岸水收入差迎来拐点,将海员作为职业选择的性价比也迅速降低。高扬业坦言,作为船长,目前他的年薪可以达到税后二三十万元,但同样在岸上从事运输工作,一年也能拿到20万左右,虽然有阶差,但边际收入却急剧减少,“船员包括船长的工资,都是跟在海上做工时间挂钩。”高扬业解释,海员虽然高薪酬,但需要一年中大半时间在海上漂,一旦休假,他就将没有分文收入。

而普通船员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岸上工作人员,高扬业说,如今,一个码头工的工资都比船员工资要高。“有点生意头脑的船员都跑到岸上做生意去了。”

与其他职业不同,由于船员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家庭,他的经济收入通常支撑着整个家庭。一旦船员受伤,他们在陆上也难以找到工作,而这使得全家都陷入揭不开锅的境地。中远航运船员经理部总经理顾卫东透露,仅在中远公司的4000多名海员中,就有超过10%的海员暂时或永远上不了船,而给予他们的补助对于支撑一个家庭是远远不够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