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年有八九个月都在大海上,每隔两三个月才能短暂地登上陆地一两天,然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辛苦,显而易见。但除了辛苦,还有什么?在德国汉堡港,我们的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位中国海员,他叫宋术青。

周六早上7点,天还蒙蒙亮,宋术青就出门了。今天,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等着他。

作为中远海运在欧洲的海运操作中心总经理,宋术青每周六都要登上位于汉堡港的巨型远洋邮轮,检查上面的货品。今天,他要清点的是空客飞机的大部件,它们将在一个月后,抵达中国天津港进行组装。

中远海运欧洲海运操作中心总经理 宋术青:我的工作就相当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搬运工,因为欧洲各个码头我们都能看到“一带一路”,包括海铁联运的影子。

德国汉堡港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商口岸,如今依然与中国往来密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作为中欧海陆货运枢纽,汉堡港货运量实现复苏性增长。宋术青见证着这一切。

2012年,他来到这里,负责中远海运欧洲海运操作中心的管理工作,内容包括航线调度、船舶配载、仓位控制等。而此前,他是一名远洋货轮上的船长。

央视记者:还记得第一次上船是从哪儿到哪儿,当时什么心情?

 

 

宋术青:当然记得。1997年6月9日,在青岛上的船。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天晚上,我们就发了600块钱的高温降温费,很激动,因为大学生刚毕业就能拿到600块钱那时候在97年是不少的钱,所以那时候就想着给父母买点什么。

宋术青的微信名叫“千年舵手”,这是因为大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海上生活。从实习生到三副、二副、大副直到船长,宋术青的足迹遍及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各国。

宋术青:经过长途的航行有时候二十几天,靠岸时心情是比较激动的,因为在这段航程里面你没法跟家人有任何的联系,所以那时候即使再贵的电话费我们都要去打,高达8美金一分钟的电话我们都打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