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航交所)于1996年11月28日成立,成立之初确立的三大功能是“维护航运市场公平、规范航运交易行为、沟通航运动态信息”。

成立22年来,上海航交所围绕三大功能,结合航运市场关键要素,在“三个运价”上下功夫,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航运运价指数体系,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初步建立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亮点;全面开展运价备案工作,构建航运企业公平竞争的运营环境。

上海航交所总裁张页表示,为更好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市提出要打响“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在此过程中,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对标创建航运业的“四个上海”——上海规则、上海标准、上海交易、上海品牌。

上海规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不断受益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遵守规则和制定规则就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

张页认为,规则不是“规矩”,而是在服务中与国际接轨,维护市场公平,“说别人听得懂的话”。比如,为何国外港口收费非常简化直观,而国内港口收费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规则应该让航运市场更加简化、更加通畅。无疑,运价备案制度就是这样一种规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相关规定,交通运输部委托上海航交所开展运价备案工作,目前全国唯一的运价备案受理中心落户上海航交所。运价备案制度1997年起在江浙沪开始试行,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上海航交所受理全国各口岸国际集装箱班轮、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台湾航线以及国内水路集装箱班轮的运价备案工作,运价信息量达到1亿条/年,已形成了中国航运市场的运价信息中心。

运价备案制度进一步深化了政府主管部门“放管服”改革,成为交通主管部门对班轮市场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抓手,为政府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承运人市场行为,有效制止不公平竞争行为。

张页认为,可以说,运价备案制度能够成功在航运市场树立“上海规则”,一方面基于上海航交所的中立性和公益性,为运价备案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积极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开展航运运价的受理、检查和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基于上海航交所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身份,通过在各大重要平台上的持续宣传,赢得了国内外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认可和赞赏。

正如运价备案制度一样,航运业中的“上海规则”所体现出的一定是更好的服务,通过服务来规范航运市场,从而促进航运营商环境的改善。

上海标准

在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装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标准缺失,中国企业备受“委屈”。当前,中国企业和机构最需要的,就是通过树立中国标准,实现“两端超车”。而让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标准,质量和公平则是基石。

张页介绍,在航运市场上,“上海标准”已经树立。1998年4月13日,上海航交所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这是中国发布的全球首个集装箱运价指数。20年来,上海航交所持续研发创新,至今已经形成了涵盖集装箱、干散货、油运、买卖船、船员薪酬、“一带一路”等完整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包括17大类指数,200余个指标。“上海航运指数”目前已经注册商标(SHSI),在覆盖指数类别上上海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航运指数”不仅发挥了航运市场“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而且直接作为行业标准。在国际班轮市场上,使用“上海航运指数”的挂钩协议已成为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运价备案的标准被大量引用;在中国沿海煤炭运输市场中,使用“上海航运指数”挂钩协议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张页指出,在建立“上海标准”的过程中,上海航交所大力发掘来自政府以及企业的数据资源,但更加健康和全面的数字资源还需要创新开放以及大量投入。上海航交所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可以作为政府数据的加工方和承制方。“上海航运指数”中的船员薪酬指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府、企业以及机构等三方平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数据能够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打造标准是异常艰苦的工程,且投入巨大,但标准树立之后,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将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作为第三方平台,上海航交所愿意花大力气去推动“上海标准”,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在服务中树立标准。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