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长见证梦成真:从杂货船到最大集装箱船

  编者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中国梦”。它既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也包含着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个体期待。东方网从即日起推出“网述你我中国梦”策划报道,聚焦那些有梦想的上海人。通过他们的梦想,来诠释百姓心目中的“中国梦”。

  黄建平是中远集团一名即将退休的船长,近40年的海上风浪把他皮肤晒得黝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有数次机会可以离开船只,担任行政职务,在陆地上安安稳稳生活,但他婉拒了,“我还是喜欢在海上的感觉。”尽管船上生活枯燥无比,饮食也总很单调,可被都市白领视为奢侈的日出日落景色,他几乎天天都可以观赏。他告诉记者,从刚开始的杂货船到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他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航运版的“中国梦”。

  黄建平对一个场景影响深刻:1977年,他在荷兰鹿特丹一家商店门口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字,大意为不欢迎中国海员入内。七八十年代在国内,海员这份职业堪称“高富帅”,每月收入是一名普通工人的四至五倍。可即使这样,中国海员出了国,手握几十美元,仍然买不起什么好东西。“我们那时候进了高档商店,只能看,不能买,一些中国海员拿着店里的高档衣服翻来翻去,就是不买。”一来二去,就出现了如上一幕。

  当时的中国海员,出国买东西基本上都是淘旧货。黄建平回忆,80年代初他从国外带回一台14寸的旧彩电,邻居们都来看。每次出海回来,还要准备一副扁担,把在国外买的糖、小礼品带回去,结果给亲朋好友一分,自己一点都剩不下。“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海员的收入上去了,国外的商店再也没有不欢迎我们的情况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船员在海上是如何生活的。黄建平回忆,最早时,船上的业余生活就是打牌、下棋、打乒乓、吹牛聊天,只有在每周日晚上会餐后,播放一两场电影。“每艘船上都有一台放映机,电影片有三四十部。每次船回到上海港,工会主席就到公司换电影片,不回上海港的船,兄弟船舶之间就在港口想方设法互相换,否则回去就只能看老电影喽。”黄建平告诉记者,那时候遇到一部好电影要看好几遍,有的船员甚至都能背出来。

  黄建平说他不喜欢玩牌,船上的业余时光,大多在聊天间度过。“老船员们说,看到鸟儿了就说明离陆地近了,还说好望角的凶险可怕,可是比斯开湾的海浪比好望角还厉害,海底的沉船有成千上万艘。”遇到好天气,船员们天天都可以看到日出和日没的美景,有时候还在海上钓鱼,在巴西海域、澳大利亚附近海域上,黄建平和他的船员经常可以看到鲸鱼喷水和大尾巴。

  海员也是高风险职业,除了生活条件受限,还要面对海盗、天气变化等突发情况。去年4月份,黄建平正式下船转到行政岗位,尽管已经不用为海上安全担忧,但他心里还在为这份职业纠结,“现在海员的待遇虽然有提高,但是针对其他陆上工作,收入优势已经不明显,职业吸引力大大降低。”黄建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如今,上海籍的海员越来越少,新招的船员素质也远不如从前。他认为,上海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就一定要重视这些航运事业中的最基础人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