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城市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口地区新马斯河两岸,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欧洲最大的港口,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有"欧洲的门户"之称,是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炼油基地。

游览鹿特丹,游客会发现这个城市与其他的欧洲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欧洲城市都是"古建筑博物馆",放眼望去全都是几个世纪以前的建筑,而鹿

特丹不同,鹿特丹被誉为"欧洲最现代化的城市"----二战时期,德国为迫使荷兰投降,对鹿特丹进行了狂轰滥炸,该城市中心的建筑几乎全部摧毁。在战后重建规划过程中,设计者按照城市功能将城区分成了新城和老城,对负责文化、生活、居住的老城区进行了维修,"修旧如旧",而对商业、港口和创新行业的新城区则进行了彻底的重建。所以漫步鹿特丹,你会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可以看到几个世纪前的老风车和石子路,通过精妙的设计和始终一致的城市建设,游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到荷兰浓厚的历史氛围与强烈的创新精神。

鹿特丹港则是战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港口设施的重建于1949年完成,随着港航运的发展,港口一直扩建,1957年,随着港口的极大扩建,鹿特丹人自豪地将扩建的港口命名为"欧洲门港(Europort)"。鹿特丹距离北海25公里,港区水域深广,港内运河、莱茵河纵横,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上世纪60年代,精明的荷兰人开始认识到集装箱运输的便利性和航运的廉价、环保性,将这两点进行结合,大力发展了集装箱水运,而城市也对集装箱转载进行了大幅度的投资。

目前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公路集装箱运输,鹿特丹市政府以港口为依托,以城市为中心,建设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稠密的公路网,将鹿特丹与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连接起来,目前鹿特丹依然是欧洲公路运输最繁忙的地段,而借助公路的建设,又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二是铁路集装箱运输,鹿特丹几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装箱列车向欧洲各地发车,2000年又开建了鹿特丹到德国的高速铁路,完善的铁路网络不仅方便了物流,更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当地人通过铁路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居住在鹿特丹的郊区或是卫星城,每天通过铁路进城通勤;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驳船集装箱运输,良好的海运和河运条件为集装箱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低廉的运输价格和相对环保低碳的运输方式也得到了政府的推崇,鹿特丹政府除为航运企业提供了便利之外,还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其提供集装箱码头和仓库,吸引了大量的航运船舶到港,几乎每天都有驳船将集装箱由鹿特丹运至莱茵河沿岸各集装箱码头。

可以说,鹿特丹城市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同鹿特丹港的发展息息相关,港口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商机,还促进了石油冶炼、船舶建造等工业技术和物流、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的发展。目前荷兰物流业的产值已超过全国GNP的30%,而大部分的货物都是集中到鹿特丹,又从鹿特丹发往世界各地的。鹿特丹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依托港口,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又为港口的管理、扩建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港口为鹿特丹带来了商机,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海水与河水又同时成为这座城市的隐忧。面对海水水位升高和倒灌的威胁,鹿特丹根据城市规划和先进的水利技术,化危机为契机。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表示,鹿特丹必须处理海水、河水、雨水与地下水四种水的威胁,现存的沟渠和河道无法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的解决方式就是结合都市空间开发设计,开辟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日可供民众使用,大雨滂沱时就变成储水空间,成为"水广场",在水广场,雨水不仅可在不同水池循环流动,还可以被抽取储存作为淡水资源,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解决了城市人口休闲、停车等城市问题。

作为莱茵河出海口,鹿特丹也曾经是莱茵河沿岸工业污染的最终接受者,上世纪70年代初,鹿特丹的水污染非常严重,带来传染病暴发与居民健康的隐忧。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范利尔表示,最终政府认识到必须进行国际谈判和合作解决污染问题,这最终有效地减少了上游不断增加的污染,同时,为彻底解决问题,荷兰将饮用水源与河流污水处理体系彻底分隔开来,设立了大型地下净水厂,采用最先进的去氨、去盐、去硝酸盐等净水科技,而不用氯气消毒饮用水的传统做法,因此拥有了高质量的饮用水,这让所有荷兰人引以为傲。严格区分饮用水源及河流污水处理体系,大大降低了传染病暴发的风险,也改善了鹿特丹市内水道及附近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的生活品质。

依水为生,鹿特丹因港口而兴旺,与水共生,鹿特丹将水威胁转化为城市改造的新契机。鹿特丹的城镇化,是世界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的样板。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