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在青岛中苑码头启航,奔赴冲绳海槽热液区。“科学”号上装备有我国最先进科考设备,其中一部分设备还是我国自主研发。

去冲绳海槽 取样分析

8日,“科学”号搭载46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出发,将对冲绳海槽热液区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将于4月10日抵达目标海域,预计5月2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

此次,科研人员将定量评价目的地“黑烟囱”地貌。此外,还将揭示西太平洋深层环境对暖池变异的影响,提高气候预报的准确性。

“科学”号总长99.80米,定员80人。“科学”号此次搭载了数十种国内乃至国际最先进科考设备,不用停船即可进行科学采样研究,被称为“海上移动实验室”。

在船舱后甲板上,一个红色带“翅膀”的物体就是深海拖曳探测系统。“功能是到海底进行扫描,传输图像回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船舶运行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鑫介绍,该系统与前去搜寻MH370黑匣子的6000米级无人无缆潜水器(AUV)“潜龙一号”属于同套设备,可通过声学原理进行扫描,根据声波原理生成图像,监测地貌,探测物体,一般作为深潜器的“先遣兵”。

电视抓斗等 五设备为“中国造”

“科学”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拖曳探测系统的重量与水相当,可下潜到深海6000米,属于最先进的拖曳仪器,这个仪器的制造零件国产率达到80%。

据悉,“科学”号上配备的深海拖曳系统、岩芯取样钻机、电视抓斗、重力活塞取样器、系留气艇/小火箭探空均为我国自主研发。其中深海拖曳系统、电视抓斗此次随“科学”号前去相关海域进行考察。

电视抓斗长约1米,高约80厘米,是一个斗的形状,在抓斗外侧安置摄像头,可在深海下潜6000米。在下潜的时候,抓斗的两侧是张开的,科研人员在船上通过线缆控制抓斗的位置,并根据摄像头看清采取的样品,确定取样后,抓斗便合并,将深海样品带回地面,比较方便快捷。

“科学”号可无人驾驶,其动力系统是无极调速、用手侧推。只要事先设好几个点之后,船就会按照路线自动走了,船可根据指令前进或停止。而以往的科考船只能往前进,也固定不住。船长隋以勇称,“科学”号的驾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深海机器人 堪比蛟龙号

“发现”号是“科学”号上最大的明星,也是我国第一个无人缆控深海机器人,它可以长时间在海下作业,无需补充电力。

在后甲板上,一个大型的黄色机器人身上装满了摄像头,记者仔细数了一下,大大小小各方位的摄像头多达几十个,而在机器人的下方则配备了多个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就是用来采样的,机器人可以将样品放在里面带回来。”张鑫介绍。

它与蛟龙号深海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呢?记者采访了解到,区别主要是无人与载人,缆控与无缆之分。“科学”号机器人为无人缆控机器人,潜入深海作业,科考人员通过线缆控制机器人;而蛟龙号机器人则为载人潜器,驾驶员操作机器潜入深海。

与“发现”号相比,载人深潜器在复杂地形的作业能力是最突出的优点,驾驶员实时操纵深潜器,比“发现”号通过遥控进行操纵的模式更为灵活。而“发现”号也有自身优势,它通过线缆提供动力,能较长时间在水下持续工作,而蛟龙号则需自备电池,在水下作业的时间受到限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