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判断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经济低迷影响,部分行业存在着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的现象,出现了劳动力成本过高并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说法,有人用中国纺织企业搬迁至美国的例子举证,他们判断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不少企业离开中国。

然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下称课题组)并不认可这一说法。

8月5日,课题组在北京发布《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课题报告》(下称《报告》),回应上述说法认为,目前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然而,劳动报酬的持续提升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占比上升与产能调整有关,也与企业营业收入下降有关。

课题组表示,在企业访谈中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资上涨过快,而是社会保障缴费过高,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同时,社会保险缴费占比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尤为突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当前经济处于经济增速下滑、结构面临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三重背景之下,劳动力成本增速显著高于企业利润增速的现象确实存在,企业政策应该提高经营效率而不是降低工资。

劳动者报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重比2000年还低2.8%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2013年,中国劳动力报酬年均增长11.7%,超过同期GDP增长率约3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比重也从2011年的49%提升到2013年的51.1%。

这一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劳动力报酬确实有所提高,然而从劳动力报酬的提升效果来看,2000年-2013年,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分阶段来看,2000年到2008年劳动者报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比重从53.0%下降到48.5%,2009年至2012年这一比重徘徊在49%左右,2013年达到51.1%,但是仍比2000年高点还低2.8%。

如果以改革开放以来更长的历史来分析,80年代中期劳动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曾高达60%,现在的水平基本是历史高点的位置。

显然,已经有了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答案。

李实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虽然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劳动力报酬的增长仍然不足以弥补居民过去应该获得劳动报酬部分。

课题组调查显示,南京、重庆和洛阳的企业,2005-2010年间年均实际增长15.7%,小于同期工业企业年均利润率增长26.2%的水平;而在2010-2015年间,调研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实际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6.9%,同期企业年均利润增长率则为-6.7%。

李实认为,经济低迷背景下,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低,使得劳动力成本问题更为显著,企业应该提升自身效率而非关注降低工资。

同样参加此次会议的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司长聂生奎表示,课题组披露数据及结论与官方掌握数据一致。

聂生奎以社会关注的制造业人工成本变化举例。2005年至2013年,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5.5%-6.8%区间内小幅波动,总体比较稳定。近两年人工成本占比上升,既有人工成本自身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也与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有关。

聂生奎认为,从总体上看,人工成本上升对企业总成本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有限,制造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主要来自于能源价格、地租、融资成本和汇率变动等因素。

中国劳动报酬仍处于长期偏低的水平

课题组认为,目前为止,劳动报酬的持续提升是合理的。而且获取劳动报酬用于消费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这意味着,居民获取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水平看起来有所提高,但是,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研究所副院长万海远认为,近几年来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是相对的、短期的和补偿性的,且远未达到足以改变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程度。

目前,中国经济总体上是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效率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工业化,长期实行低工资和低福利政策,通过人为压低劳动报酬、人为压低消费来保证高投资率,由此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37年间,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和14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

另外,消费与工资的关系密切。然而,在本世界初,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曾经接近47%的水平,但是,以后就逐年下降,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0%以下。2014年这一比重只有37.69%,比2000年还低9.26个百分点。

聂生奎认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年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职工名义工资的涨幅。企业需要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保证工资实际购买力不降低,进而提高了人工成本。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至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27.1个百分点。聂生奎以此数据测算,抵消城镇非私营制造业就业人员新增工资9900元,相当于同期平均工资增加额30497元的32.5%。

居民工资用于抵消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没有显著的推高劳动报酬成本增加,除了人口红利消失所造成的企业用工困难等原因,人力资本提升才是推动报酬增加的主要原因。

根据统计局数据,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8.1年,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9.28年,并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的9.76年;同时,高中阶段升学率也从2009年的77.6%显著提高至2014年的90.2%。日益提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受教育质量,使得劳动者平均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市场化的劳动报酬日益提升。

政府收益过高挤压企业所得

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内有所提升,劳动报酬也在合理范围内有所提升,但是却不是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多家研究机构的报告认为,融资贵、税费负担重、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成为企业的四大负担。

中国收入研究院院长宋晓梧即认为,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幅增长,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快于生产力的增长,而是因为生产力下降的幅度大于劳动力成本下降的幅度。

课题组认为,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减产,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成本必然大幅下降,而人工费用有较大的惯性或刚性,不可能与能源原材料成本同步、同幅度下降,因此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比上升有其必然性,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危机中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率飙升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2013年营业收入下降的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比2007年有明显上升,劳动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涨幅高达近3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在2013年营业收入上升的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劳动力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甚至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比2007年有所提升,而且企业的利息支出有所降低,盈利性也有所改善。“因此,对这类企业来说,就根本不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劳动力成本并没有显著提高,但是政府各种税费却在逐年提高。国家统计局大规模代表性企业数据显示,扣除原材料成本后,2015年各种税收和行政性收费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5.1%以上。

课题组在南京、重庆和洛阳制造业的典型调查发现,企业税收和各种收费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甚至超过15.8%以上,是当前所有企业成本中的第二大支出。而劳动力成本增量中,政府社保缴费过高是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

社会保险缴费占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比例从2010年的14.8%上升到2014年的18.2%,2015年又历史性地升至19.4%。“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时,社会保险缴费占比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报告》并称,在企业所有劳动力成本中,增长最快的是住房公积金和企业为职工代缴的住房租金,2014年和2015年增速分别达到19.0%和10.1%。

课题组成员万海远认为,根据企业调研数据,企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主要被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获得,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内部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强制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使得企业不得不支付高额的住房公积金费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国际优势依然存在

现场的多位专家认为,中国纺织企业远走美国并不是因为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过高,而是因为美国租金和税费低廉,即是有5倍的劳动力成本也可以抵消国内高额的租金和税费。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优势依然存在。《报告》认为,尽管近年来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有所下降,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仍保持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课题组发布数据表示,从绝对劳动力成本看,中国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在下降。2000年至2012年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增长了5倍,年均增速16.5%,同期美国、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分别为3%、2.9%和5%,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年均增速为8.2%、2.5%和6.4%。与印度、墨西哥、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在缩小,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甚至已低于中国。

但从相对优势看,中国劳动力成本仍有较大的比较优势。2013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泰国的1.71倍,是菲律宾的2.44倍,年均创造增加值是印度尼西亚的2.7倍,是巴基斯坦的6.5倍,是泰国的1.47倍,是越南的5.13倍,劳动力成本创利水平仍显著高于上述东南亚国家。

课题组认为,中国工资水平仍有一定上涨空间。虽然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但目前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十分钟亏一万的制造业企业

“据我所知,和我们集团处于相同行业的企业中,有的企业十分钟就亏一万。”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东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产能、去库存企业正在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与会的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我所调研的山西地区,部分产煤企业已经有接近6、7个月没有发工资,因为是国企不存在下岗失业的问题,很多人正在通过分享经济比如网约车的方式在上班时间赚取家用。”

课题组成员宋晓梧举例齐重数控这家企业的经营困难,“受产能过剩影响,这家企业2010年的利润总额在两亿元以上到2015年亏损一亿多元,由于是民营企业,员工人数从12000人锐减至2000人。”

企业自救成为去产能、去库存企业发展生存的方式之一。赵东海介绍,“有色金属集团同样属于产能过剩行业,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处于亏损状况,但是通过幼教服务、房地产项目等其他领域的经营和发展,整个集团发展形势良好。”

课题组认为,为了促进企业发展,要积极落实企业减负政策,提升企业盈利空间,通过减税费、调社保缴费、除住房公积金,让企业负担降下来,企业才有能力提高劳动报酬,才有可能稳定就业,并保证职工工资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提出四字方针,政府应该实行“降、调、除、保”四字方针,分别是降税费、调社会保险缴费、除住房公积金、保工资增长。

李实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减轻员工和企业负担,可以通过财政收入项目改革将降下来的三公经费填补到社会保险资金池,另外,应该进一步推动公积金改革,取消显著增长而又带来分配不公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