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全市口岸工作会议召开。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武汉市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口岸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亮点城市”和“三化”大武汉的总体要求,优化口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效能,繁荣口岸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通关改革,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国际化的直接体现。未来,武汉将努力打造便捷高效、国际一流的口岸通关环境,全力培育口岸经济,助推新一轮改革开放。

7月24日晚,经报关、查验、放行、装车,一趟满载货物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位于东西湖惠安大道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出。这样的景象,现在每周都会出现三四次。由于国际物流业务量急剧增长,武汉铁路中心站为中欧班列成立了专班,实现24小时作业。“比起有铁路口岸之前繁忙多了,例如集装箱拖车,现在每天车进车出的至少有100多趟。”中铁联集武汉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武汉市通过多方努力,铁路中心站于2010年8月正式运营,成为全国18个铁路中心站之一,总投资近4亿元,设备配套十分先进。运营后,武汉周边的业务都集中了过来。不过,当时中心站只有资格做国内业务,货物要出入境仍然不方便,必须到阿拉山口等口岸办理报关,消耗大量时间、人力、物流成本。

2012年10月24日,第一趟中欧班列在武汉铁路中心站试运行,从武汉一直开到捷克帕尔杜比采,打通了湖北武汉通往欧洲的陆上通道。在武汉海关支持帮助下,2013年11月,武汉铁路中心站成功申报设立海关监管区, 2015年,获批临时对外开放(等同一类口岸)。这意味着,中欧(武汉)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铁路货物可以直接在本地报关出境和入境,极大地方便了武汉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

21列,165列,224列,377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短短4年间,中欧(武汉)班列开行列数迅猛增加,铁路中心站的业务总量较口岸开放前增长了一倍,其中,国际业务占到35%。海关监管区的面积也从8000余平方米扩展到了4.5万平方米。随着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今年又开辟专区用于汽车整车进口。

  全方位全功能口岸格局 铸就内陆地区开放高地

“开放”是武汉的城市基因。自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就成为中国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内陆城市。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物聚天下、货通八方,往来贸易不绝。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始近现代化之路。

口岸是武汉对外开放的窗口。1991年,武汉港获批一类水运口岸。经过27年发展,武汉现已形成水陆空并举、布局合理、指定口岸种类齐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口岸格局。拥有天河机场航空口岸和武汉港水运口岸两个一类开放口岸,一个武汉铁路中心站铁路口岸(临时对外开放,等同一类口岸),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一个自贸区(武汉片区)。

其中,水运口岸阳逻港共有11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达220万标箱,已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作为长江内河第一大港,江海直达航线接驳远洋国际班轮,可达世界各地,并实现72小时班轮化。

铁路口岸是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可实现集装箱班列整列到发,设计年集装箱运输业务160万标箱。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欧班列(武汉)打开了湖北西向开放新通道,并实现了双向常态化运行。2017年共往返开行377列,总量全国第四,重箱率及回程率全国第一。

天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在中部六省中率先获批实施72小时旅客过境免签,目前拥有的国际航线数量和出入境人数居中部第一。2020年将实现国际直飞航线通达五大洲。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