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舟山港岙山石油转运基地一角。

△油轮卸油场景。

5月15日,一艘10万吨级意大利籍外轮在宁波舟山港中化岙山石油转运基地(以下简称“岙山基地”)卸载了8万吨燃料油,岙山基地业务部门根据有关船报安排,结合当天潮流、潮位以及码头情况,安排船舶离泊作业时间,确定后提交了作业计划,随即启动离泊作业流程模块,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使外轮离泊达到最高效率。

固化12个作业节点

岙山基地推行信息化作业架构,根据标准化系统层次架构设计,在统一数据采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实施相关转运功能。

笔者了解到,该生产作业流程模块的作业计划操作,是对来码头作业的船舶信息进行登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变化,可以实时更变,也可以对完善后的信息直接进行港口作业预报,授权终端可在该功能内查询需要填写的相关作业计划或发起新的作业计划申报,可以根据船舶MMSI信息直接调用港航的AIS系统,显示该次申报的办理信息、办理操作和办理人员,同时选择贸易类别,包括“内贸进港”、“内贸出港”、“外贸进港”、“外贸出港”等。在作业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作业计划”、 “在港船舶展示”、“作业流程”、“作业填报”、“岗位员工作业填报”、“作业评分”、“港航反馈”等功能操作。

根据岙山基地标准化作业理念,生产作业标准化信息系统将整个库区装卸油流程固化为12个有序的作业节点,将已完成节点、进行中节点和待开始节点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

比如,基地通知船舶靠泊时间后,船舶作业正式进入流程,离泊作业后船舶作业正式结束,在港船舶信息中,可以直接显示该船舶在指定泊位的效果图。

操作人员作业根据流程权限登录用户的岗位来判断,流程的操作根据先后顺序开展,即上一个流程结束前,下一流程不能开始作业。操作人员可通过PC端或现场手持终端来完成相关信息的填报工作。

提供单点登录接口

去年底,30万吨级大型油轮“凯川”轮到港岙山基地,由于地理环境、潮流等因素的影响及VLCC油轮对安全靠泊的高要求,该油轮在岙山5号泊位成功完成靠泊后,依靠原始的手段进行业务办理,由于信息孤岛,导致办理进度缓慢,泊位利用效率低下。

据悉,该基地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投入试运行后,一艘25万吨级油轮接卸期可由原来的4天压缩至3天完成,还开创了大型油轮在涨流、落流都可以靠泊的新局面,使接卸效率相较传统模式获得大幅提升。

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岗位设置、角色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客户管理等功能,提供了单点登录接口,可实现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单点登录集成功能,同时能够统一记录用户操作日志,主要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类日志。节点用时标准设置功能可在流程节点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添加多个数据,便于系统后续进行作业效率分析比对。

同时,为便于操作人员日常信息录入及管理人员、客户查看相关作业信息,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进行了手机端开发,主要功能包括首页在港船舶展示、船舶计划查看、船舶库查询、生产信息查看、作业设置等功能,点击相关画面即可进入作业填报页面。系统首页主要是展示所有在港作业的船舶作业信息,包含作业的主要泊位、货物量、作业量、相关储罐、作业进度等关键信息。

实现靠泊作业实时操控

生产信息化模块投入使用,实现了大型油轮在30万吨级码头靠泊作业的实时操控,增加了白天的靠泊机会和时间窗口,从而实现了当天15点前抵港的外籍油轮可以当天完成靠泊,一天可靠泊时间拓展至6小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油轮在港时间。

据介绍,信息模块还可以对30万吨级码头前沿设置的测流浮筒潮流数据进行实时测量,以确保靠泊过程的安全。

该标准化信息系统以标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起一套符合油品储运企业生产作业实际的信息系统,将油品储运各环节相关的作业节点信息进行集中整合、综合管理,同时贯通上游政府监管部门申报接口,实现了监管信息的统一申报数据整合和标准化工作。

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整个生产作业的工作效率,一方面降低相关业务申报工作的繁琐性,另一方面使得现场作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将结合和融入更多的上下游流程,实现涵盖船舶代理信息、货运代理信息、数质量检验、码头船长管理的全方位信息融合,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生产运营及市场开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通讯员 应红枫 文/图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