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航运公司是否应该上市?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名气大小,比较虚。除了网红的粉丝有多少,是个硬指标,作为上市公司高管的名气是不太容易衡量的。出席行业内外的国际会议,也许是一个手段和指标,可以提高公司和个人的知名度,也可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知名度。但性格有异,有些人喜欢抛头露面,有些人喜欢低调,各不相同。所以还是不客观。

但如果公司上市了,公司的高管,比如说CEO,CFO,想不出名都不可能,起码每年一次的业绩发布会你就必须参加,媒体肯定要来。特别现在这个时代,手机点一下,愿不愿意,下一秒全世界就看到你的尊容了。

上市公司的知名度,相对于未上市的时候,肯定会提高很多。由此,各种会议的主办方就会上门,邀请公司高管出席,以提高他们会议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除了上述个人性格差异,高管是否出席某个会议,也还有其它考虑。

现在会议多,还带有商业性质。国企上市公司的高管,出席这类的会,给面子的情况居多。主办方可能是老领导,老朋友,或者是帮主办方邀请的中间人有面子。国企高管因为有公司的背景,本身就很出名。况且名气太大,未必是好事。人怕出名,猪怕壮。弄得不好,功高震主。而且一开会,激动起来,话多错多。到了答问环节,业务方面的还好,万一有人问起别的方面的问题,不好回答。所以有些会议,能推则推,就算了。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召集的会,国企的高管,当然是要去的,但也看部门是否重要,什么级别,很多时候也会派个副手或其他下属,代表一下。

非国企公司高管们去开会,给面子的考虑也是有的,但商业化考虑比较多,主要是打打广告,见见业务关系,会会老朋友,把自己对市场的一些想法、希望同行和股东了解的意思,在一些场合巧妙地讲出来。市场好转时,通常会说,对市场前景谨慎乐观。这可以理解,好比坐公车、地铁,上了车的人,就不太希望后面的人上得太多;市场哪天真的很好,也是对的,任何时候谨慎一些总是对的吧?!市场不好时,大多会说,市场应该到底啦,已经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啦,甚至触底回升了之类的话。这当然是为了给投资者信心,稳住或者催谷股价,市场情绪很重要嘛!

去不去参加某一个会议,语言也是一个考虑的方面。除非是大领导做主题演讲,带着翻译,否则讲一段,翻译一段,别人有耐心听,发言者自己也觉得烦。如果是小组讨论形式的,不能用小组成员通用的语言,就比较扫兴。如今航运业内,在中国召开的很多国际会议,小组讨论也开始用中文,方便多了,能够把观点讲得更透。也有嘉宾什么场合都用英文,觉得用英文比中文好,能更好表达专业的意见。

“名”说起来是虚的,有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人觉得自己挺有名的,别人就不一定。还是说实在的,谈谈“利”。谈谈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上市了,是否收入高些?拿到手里,真金白银才是真实的。

闲来无事,找来几家航运上市公司的年报,稍稍整理了一下。基本思路是想将中国两大航运集团和国际上的航运公司做个简单比较。尽量业务相近的,本人相对熟悉的,有些感觉,便于比较。于是找了三家,Euronav, 做Tanker;东方海外国际,做集装箱班轮;Pacific Basin Shipping,做干散货。

 聊聊航运上市公司高管的名和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