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300年里,航运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特点,平均每过10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从繁荣到萧条的变化。

但是,就在离我们最近的这次航运衰退期内,业内人士显现出了极大的焦虑情绪,甚至产生了航运业的繁荣将永不再返的悲观判断。虽然未来仍充满未知,但这种悲观并非空穴来风,业内人士真正担忧的是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的航运业务模式变革。而这种变革有可能将航运的未来引向一个靠过去经验无法预测的崭新时代,原有的周期性发展将会被打破,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将成为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市场机会留给“聪明”的企业

虽然从2016年底开始,航运业显示出一些回暖趋势,但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市场更为精细的运输需求都给航运业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指望依靠传统航运周期发展规律摆脱经营困境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市场发展是由供需决定的,但市场也是动态变化的。对航运市场持悲观态度的人,最大的担心是航运业运力供大于求。其实供需平衡是一个相对概念,全局情况与局部情况往往大相径庭,共享单车可能在某些突发人流的地方供不应求,但在另一些地方却堆积如山、无人问津。为了局部地区与高峰期的供需平衡,运输业要从全局角度永远保持着供大于求的局面。供大于求并不是判断市场局势的准则,能够洞悉局部市场情况进行科学运营的企业一样可以盈利。

资产运营的资格,就是要够“聪明”。航运业作为重资产行业,其盈利能力的本质是对资产运营能力的考验。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航运业早已实现了资产拥有者与运营者在角色上的分离,这种分离是资本与智慧的互利合作模式。拥有丰富资本的船舶所有人将船舶委托给比自己更聪明的经营者来运营,并且共享收益。即使在市场最不景气的几年,一些聪明的经营者依然保持着盈利。航运业里的聪明人,过去一直从事着船舶交易、航运经纪、航运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个由资本构建的行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过去人们往往依赖经验,而现在大数据则可以为人类提供决策支持。如何让“聪明”化成企业的能力,而不是个人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聪明”或者说“智慧”,首先是要“耳聪目明”也就是有非凡的感知和洞察市场的能力,其次是要有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做出准确经营判断的能力——即“大数据”。未来能够始终在航运业里扮演聪明者,能够有资格掌控和运营更多资产的,一定是能够利用大数据感知、分析和决策的企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