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长江沿线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湖南省、湖北省等多地以环洞庭湖、沿长江等“生态关键地带”为重点,发起了针对工农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的“生态保卫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多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污染项目的背后,存在着权钱交易;污染企业“霸道总裁”的身后,或有腐败公职人员“撑腰”;一些唯利是图的经营业者在“保护伞”下,污染环境、攫取利益。

对此,长江沿线多地各级纪委、监委和公检法机关主动出击,强力推进“抓反腐促生态”大行动,通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斩断环保问题背后腐败利益链,取得了“抓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的明显实效。

严查“堵船关”背后的“钱规则”

“湘江航电是个‘堵船关’,过闸要按‘钱规则’办。”在千里湘江上,这曾是“跑船人”心知肚明的“江湖规矩”。

位于湘江长沙段的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每年有载重近1亿吨的船舶通过船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此地曾经堵船严重,有的船仅过闸就需要等上七八天。

而湘江上“懂套路”的船长和水手们知道,想要不排队,就要给管船闸的长沙湘江枢纽海事处送钱,“走水路”。只要钱送到了位,电子签名可以“挂飞单”,船只可以“过黑闸”。不仅不用排队,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登船安检等手续都可以放宽,甚至连超限、超载也可以放行。

于是,一些从事高额利润运输甚至是非法运输的船只通过长沙湘江航电枢纽船闸时,随到随过,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而不懂套路无力送钱的船舶,只能苦苦等待。

大量船只被人为滞留上下游锚地,不仅消耗能源,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尾气、烟尘、废水、垃圾、螺旋桨搅动河床等造成的污染,也破坏了湘江库区及沿岸的生态环境。

湘江航电枢纽船闸盛行“钱规则”,是长江中下游权钱交易带来环境污染和恶劣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例之一。

湖南省纪委常委、长沙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蔡亭英介绍,湘江枢纽“挂飞单”“过闸难”等现象的出现,源于长沙湘江枢纽海事处原处长李某某、原副处长杜某某及50多名干部职工被“围猎”。对此,长沙市委态度鲜明、坚决查处。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查明,湘江航电枢纽工程通航六年多来,李某某等人利用安排船只快速通行船闸、实施安检、处罚改装和超载等权力,大肆收受贿赂。

据介绍,每月初,曾有老板像发工资一样用提袋拎着数万元现金来办公楼送钱。海事处内部曾有瓜分贿赂的“制度”:正式工作人员每月5000元,临聘人员每月2000元,领导、实权岗位的则更高。至案发,李某某及杜某某分别拿了400多万元、100多万元,有实权岗位人员多则拿了上百万、少则也有几十万。调查发现,除了“例钱”“规费”之外,还有“花红”。有的职工个人或“组团”入股搞运输,每月可拿高额“股息”。

据了解,长沙市纪委监委正抓紧时间对相关涉案人员分类处理查办,目前已立案查处十余人,还有十多人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警惕“污企”背后的腐败问题

沉积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河道、湖床、洲滩的砂子,江湖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沿江、滨湖城乡的优质建材。虽然各地对采砂都有严管措施,但无牌无证无手续的“幽灵”采砂、运砂船数量曾一度远超合法船,滥采乱挖破坏生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非法采砂发生在水上,但根子在岸上。因为非法采砂利润大,利益纠纷时有发生,甚至“砂霸”横行,其背后更易潜藏腐败。

在湖南洞庭湖区,非法采砂最猖獗的时候,非法采砂船首尾相连,所到之处,湖床、航道千疮百孔,沙洲、滩地遭到破坏,候鸟栖息地、鱼类产卵场更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过去对于非法采砂者,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或不闻不问,或不痛不痒罚钱了事。地处东洞庭湖的砂业“杠把子”灏东公司曾长期非法、超限、越界采砂,还将其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合同承包费,从每年7.75亿元降为每年1.5亿元。

一位受访的海事部门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有关部门曾出重拳整治长江中下游非法采砂活动,但整治行动刚开始不久,就有很多人上门说情,“仅靠一家整治难度很大,收效甚微。”

长江流经十多个省份,干支流地区之间分段而治仍是尚未根本解决的管理难点。受访基层执法人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些危害生态环境的经营者,容易通过各种手段利用这一“软肋”。例如,在一些干支流跨界江段,执法行动中发现非法捕捞船、采砂船后,投入人力和装备展开追踪。但非法船只只要跑到另一个地区的管辖江段,就可借助当地“关系”袒护,逃之夭夭。

在江苏泰州等地,前些年为了打击非法采砂、污染环境的涉水经营活动,成立了多个执法机构。但是,有些滥采乱挖的“砂老板”,却得到了“关照”:有的在非法采砂时被当场抓了“现行”,处理时却因有人“打招呼”而被放过,有的则被从轻处罚。

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网箱、“迷魂阵”、矮围、养殖被并称为滨水生态“四害”。高密度网箱养殖大量投入化肥、抗生素和饲料,易导致河湖水质富营养化和药物残留、重金属污染;“迷魂阵”、矮围,能把几十亩甚至成千上万亩水域鱼虾“祖孙三代”一网打尽,严重危害水生动物繁衍生息。沿江、滨湖群众反映,有的违法“四害”项目却能操持多年。

繁荣的工商经济,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沿江、沿湖很多地方,变成了各种“工业带”“园区带”。近些年,环保监管越来越严厉,很多企业在达标排放上狠下功夫,治污、减排效果十分明显。但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的污染企业或园区仍藏身于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内。

例如,在长江中游多地,有的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污水长期直排;有些已承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搬迁长期落实不到位;还有的企业在未建治污设施的情况下,长期违法生产,污水直排,不落实环保部门下达的停产整治要求。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群众说,“污企”“污园”的问题,暴露出一些地方的监管空白。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