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船员被放进大吊筐中,准备起吊。

“到家了!”

20日零时50分,载着烧伤船员的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停靠在了大连港四区码头。早已等待在码头上的该校船舶实验实习中心主任李国进立即迎上前去。此时,120急救车也已待命。当全身严重烧伤的大连獐子岛渔民老蔡被“育鲲”轮的船员们抬下船时,这位49岁的坚强汉子忍不住热泪盈眶。

毅然返程救助失火渔船

19日下午4时许,老蔡所在的“辽长渔15102”号渔船在山东成山头附近海域作业时突起大火,正在轮机舱内值班的老蔡被烧成重伤。虽然还有另一艘渔船在旁作业,包括老蔡在内的14名船员迅速得以转移,但重伤垂危的老蔡急需救治。茫茫大海上,要靠渔船的动力迅速赶回大连谈何容易!危急时刻,正在海上执行航海类专业学生海上航行实习任务的“育鲲”轮接到求救信号后立即掉头全速赶往出事现场。

42岁的“育鲲”轮船长何庆华向记者还原了救援的全过程。何庆华说,按照实习计划,“育鲲”轮于18日10时从大连港出发,前往青岛海域进行学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上实习训练。当时,船上载有180名学生和36名船员(兼教学工作)。

19日17时09分,“育鲲”轮行驶到辽宁和山东海域交界处的成山头附近时,突然接到一个求救信号。求救呼叫是六七海里外的一艘渔船发出的,焦急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出:“我们的渔船着火了,有可能会沉没,还有船员被烧伤了!”何庆华了望发现,远处漆黑的海面上,漂浮着类似于火团状的物体。渔船发射的求救信号弹划破了天空,闪光映射在了“育鲲”轮师生的视网膜上。

当时,“育鲲”轮正朝南行驶,而失火渔船位于其北侧。何庆华一边向学校报告,一边指挥船舶180度调头,全速向出事海域行驶。

18时25分,“育鲲”轮的位置距离失火渔船200米远。大副李建民回忆,失火渔船在猛烈燃烧,远隔200米就能感受到迎面扑来的热浪。此时,失火渔船上的船员均已转移到旁边的渔船上。

起吊3次才成功

火灾发生前,两艘渔船在共同进行拖网作业。未料,渔船所拖拽的渔网给救援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何庆华告诉记者,“育鲲”轮是实习船,不是专业救援船,并且这艘渔船有500米的拖网,靠近后会有渔网绞缠的危险。当时,海上又是7级大风,船舶剧烈燃烧还可能会带来爆炸,再加上天黑等因素,给救援增加了巨大的困难。经过研究决定,师生们决定采取在右舷处放下救助吊筐的方式,把遇险船员吊上来。在水手长、“木匠”(副水手长)、水手等七八个人共同努力下,吊筐缓缓放下。渔船上,两名船员抬着伤者老蔡一起迈进了吊筐里。但由于风大浪大,一连吊了3次,才把吊筐提到“育鲲”轮右舷甲板上。

为“火人”打吊瓶

返航的同时,“育鲲”轮向辽宁海事部门、大连港各业务部门报告此事,相关部门即时开通了海上绿色通道,让载着伤者的“育鲲”轮顺利驶入港口,为抢救伤员赢取宝贵时间。

20日零时35分钟,一束灯光从远处的海面射向了码头。“是育鲲轮!”人群里爆发出了兴奋的喊声。

“育鲲”轮上设有专门的医务室,伤者老蔡躺在医务室的病床上,身体已经变成了黑红色。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随船医生司贵治说,老蔡身体烧伤面积超过了50%,面部、前胸、后背以及双臂等被大面积烧伤,起了水疱。

被救上船时,老蔡神志清醒。司贵治说,对于烧伤病人来讲,皮肤受损后体液会外渗,而这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老蔡上船后,他立即为老蔡进行静脉滴液。但由于大面积烧伤,一时间竟难以找到适合滴液的血管。几经寻找,司贵治最终把针头扎在了老蔡的脚部静脉上。返航大连的路上,司贵治为老蔡共补充了2200毫升体液。

“不惜代价救助遇险船员”

记者了解到,19日17时,大连海事大学领导接到“育鲲”轮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救助遇险的船员和伤者。整个夜晚,大连海事大学的校领导都在值班室等候,船舶实验实习中心主任李国进还立即打车赶赴大连港码头现场指挥。

当晚,船上大家都忙了大半夜,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船上一名实习学生说,为了救人,我们的船不畏巨额损失毅然返航,对于出海实习的学生来讲,这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教育课,“从学校毕业后,我们也会在海上工作,这堂教育课教会了我们,要成为一名心中有爱的海员。”

而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实验实习中心主任李国进则表示,救人之举当属正常。因为,这也是遵循《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和《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的相关规定,是身为航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日17时,记者再次联系了船东王老板,他告诉记者,伤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目前病情平稳无生命危险,同时,失火渔船已被拖回了岸边,其余的遇险船员也已经转危为安。

一堂最好的“职业教育课”

□ 李薇

“这是身为航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成为一名心中有爱的海员”,这是“育鲲”轮实验实习中心主任李国进和一位实习学生事后的两句话。

爱、责任和义务,三个关键词串起了“育鲲”轮百里海里的返程之旅。正因为怀揣着爱

、责任和义务,才有了这一趟不计得失的大义航程,有了这一趟战风斗水的艰难救人之途,才有了这一堂很好的职业教育实践课。

这趟航程,是对这帮未来的航海人职业道德和金钱观的一次考验。返程百海里救人,仅油耗损失就不是个小数目,何况还要冒着浴火、顶风的生命危险,忍受顾不上吃饭的饥饿。但是,在鲜活的生命面前,孰轻孰重?“育鲲”轮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也是爱心的选择。这次考验,为这帮航海学子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了一次高起点的道德标杆,对他们的职业人生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趟航程,还考验了这帮航海学子的职业技能。在茫茫大海上驾船航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救人与被救都有可能遇到,所以,在海上,每艘船都应该是“救援船”。如何在恶劣情况下保存自己并成功救助别人?光有爱心和胆大还不够,还需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面对救援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学子们和教职船员临阵不乱,制定了稳妥的救助方案,施救过程中他们有条不紊,毫不气馁。对于这场救人“考试”,“育鲲”轮上这180名学子完全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他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专业成绩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