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救助队分布

7月24日,“南海救116”号救援演练,打捞船派小船营救“落水者”

“风平浪静的地方不需要我们。”有海上救助队员这样说。据统计,10年来,中国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共救助了3.6万余人脱险。

8月14日,珠江口,在台风“尤特”掀起的10级大风和6米巨浪中,香港籍矿砂船“TRANS SUMMER”倾覆。随即,21名船员被一艘名为“南海救116”的救助船联合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救起。

8月18日,抚顺清原洪灾肆虐,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13、B-7309两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千里驰援。14个小时内,两架飞机成功转运40名被困群众及伤员,空投救援物资1.7吨。

救助船、飞行队、应急潜水队,这是自2003年,交通部打捞救助局进行体制改革后,救助系统形成的基本格局。10年,已拥有近万名救助队员。

他们追逐着每一场台风、寒潮,在大风和巨浪中掌舵放索,救人于生死边缘。

冲进台风的人

潘锐彬几乎追赶过每一场台风,他在QQ签名里戏称自己“追风老少年”。

“每次冲向台风,就像闯一回鬼门关。”,这位漂泊海上20年的老船长说,“没有比这更刺激和危险的事了。”

潘锐彬至今还记得7年前那次“小鱼搏大鲸”式的海上救捞。

那是2007年11月9日,装有27万吨原油的“SHINYO SAWAKO”超级油轮因主机故障,动力尽失,正在距三亚东南95海里处的狂风巨浪中漂荡。

这艘油轮如果搁浅触礁泄漏了原油,将造成重大环境事故。

“把这个‘海上巨型炸弹’拖回来。”潘锐彬的“南海救111”轮受命起航。

风急浪高,3000吨的救助船像一片树叶般起伏打转,左右摇摆。站在驾驶台旁,潘锐彬忽而看到整片天,忽而看到整片海。

“没有人能适应这样的风浪”,大副林清回忆,一路上,几乎所有船员都在不断呕吐,“有人干脆抱个水桶,边吐边值班。”

林清说,为了保持体力进行救助,船员吐过后必须赶紧再往嘴里塞食物,“但没等咽下去又会吐出来,如此反复。”

“再后来想吃都吃不了了”,刚把面条下到开水里,锅就被甩飞了出去。

12个小时后,潘锐彬找到了“SHINYO SAWAKO”。相比于救助船,“超级油轮像条浮在海面上的巨鲸”。

风向变化诡异,各种拴缆拖拽的方案均宣告失败。“救助船顶风顶浪,用尾部后甲板小心翼翼地靠近油轮船头,寻找机会带缆”,最终,潘锐彬决定用这种“豁出命”的办法搏一次。

风浪和“巨鲸”撞击产生的海浪高十余米,这些大浪一波波砸向救助船,发出轰轰巨响。

“坚持,坚持住啊!”潘锐彬记得当时有船员一边哭,一边拼命大喊。救助船的后甲板上,放缆的船员们不断被巨浪打倒。但他们来不及站起,就又要受到下一波涌浪的冲击,从左舷翻滚撞在右舷停下。

救捞过程持续了88个小时,期间潘锐彬和船员们几乎没合过眼。

11月13日12时,超级油轮“SHINYO SAWAKO”被拖放至深圳大亚湾,“小鱼搏巨鲸”的冒险宣告成功。

11天后,潘锐彬又驾驶着“南海救111”轮,追着中心最大风力12级的台风“海贝思”,搏浪1500海里,穿行西沙、南沙海域,与南海救捞局的另两艘救援船一起,成功救援中国、菲律宾、越南遇险渔民1022人,渔船52艘。

同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南海救111轮’不负众望,载誉而归。”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