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地方海事局离退休老干部开展“畅谈十八大以来变化、展望十九大胜利召开”主题活动时,对江苏地方海事局成立30年来,从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服务船民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由衷地感到欣慰。老领导们讲述,江苏地方海事局前身只是几个人的苏南行署交通管理局船政科,现在已成为拥有2000多人的海事队伍。几十年来,航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舶从以前几十吨的水泥船、挂浆机船,到现在上万吨的单机船。安全监管理念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现在正在全省推行的“1+N”现场执法模式改革,按照“角色重塑、机构重置、流程再造”的原则,依托信息化,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减少管理层级,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制度创新

“1+N”执法效能充分发挥

89岁高龄的原安全处处长孙光华感慨地说,以前高素质船员少,低质量船舶多,船员安全意识极其淡泊,船舶违章行为此起彼伏。为此,全省地方海事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艇力,加强巡航力度,维护水上交通安全秩序,以减少事故的发生。而现在,苏州市地方海事严格落实现场业务三级评估反馈机制,明确了水上险情处置、违法行为非现场取证以及电子巡航三大主要业务工作内容和流程,建立了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内部考核等多项制度。

苏州市地方海事局负责人说,现在指挥中心对险情进行综合评估,所有处置按照就近原则,实行精准处置、精准执法,减少了人员、艇力、应急设备的中间协调时间,平均每起应急处置反应时间可缩减5分钟以上。苏州市水上交通指挥中心指挥长晏洋说,可别小瞧这被缩短的5分钟,对于落水人员的搜救,尤其是冬天,5分钟就决定了被救人员的生和死!

目前,苏州地方海事预警种类已从以往单纯的恶劣天气预警扩展到航道拥堵、水上突发事故、危险作业等多种情形;预警范围从主干线航道拓展到所有视频覆盖区域;预警发布从以前的分段分级发布,到现在可以全区域统一发布;预警方式也从手机短信预警发展到现在的VHF、微信公众平台等多方式,保障预警工作形成了多形式、全方位的特点。5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心累计发布太湖封航13次,旅游快艇封航9次,极端天气预警10次,水工作业预警6次,航道拥堵预警2次,事故预警2次,累计推送安全信息57639条次,在预警信息更精准的同时,辖区险情事故量同比往年下降30%。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电子巡航计划,部分替代实艇巡航,在有效提升巡航覆盖面的同时,明显降低行政成本,初步估算每月至少减少损耗费用15万元。此外,依托电子巡航和非现场取证,大幅降低了一线人员工作强度,从而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海事安全监管规律研究、规范执法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等主业上去。

监管创新

“1+N”执法效率与安全共赢

苏州地方海事依托VITS、CCTV监管平台信息化优势,执行船舶报告、船舶协查、网上稽查、电子取证、信息引导、险情控制、执法监督等各项内容,实现了业务监管、现场监管、职能监管“三位一体”。

“作为苏南沿线海事综合执法改革的样板区,我们现在要在创新执法方面努力做大这个‘1’,做强多个‘N’。”苏州地方海事局负责人说。“1+N”执法模式,顾名思义,“1”指苏州市水上交通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聚合信息资源,设立了应急值守、电子巡航、非现场取证、信息发布、指挥调度等职能。“N”则包括苏州各县处分中心、海事所、执法中队、海巡艇、海事巡视车、执法人员等执法单元以及社会应急力量等各层级、多领域的联动单元。

苏州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已经整合了海事、航道、港口等部门信息系统资源,完成了与海事所、执法中队衔接协同的业务流程设计再造,多个条块分割的执法单元及联动单元通过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全部“活”了起来。粗略估计,自去年10月以来,依托信息化平台优势和扁平化指挥调度,快速、顺利查处了到港不申报危险品船42艘次,护航过境超限船队21轮次,与浙、沪周边警务部门联动查处垃圾外运船2件次、联合查处土方运输“三无”船舶24艘次等。

目前,该局正大力推进运河沿线视频监控布点,已接入指挥中心海事监控103个、移动监控22个、航道监控109个、港口监控150个、常熟分中心监控61个,基本实现城区主要航段和重点码头的全覆盖。他们还完成了全市旅游客船、危险品船VITS系统装配任务,确保了对辖区重点船舶的有效跟踪,促使管理相对人自觉遵守安全航行规则、主动消除安全隐患和及时改正水上交通违法行为。自去年10月算起,指挥中心共实施电子巡航310次、时长23250分钟、发现显性违章31起;及时指挥查处危险品船闯水源地5起、货船闯禁区19起、旅游船舶未遵守封港指令13起、肇事逃逸船5起、航道拥堵险情2起,在电子护航、江浙沪省际联动查处垃圾外运船舶、多部门联合查处土方运输“三无”船舶等方面均积累了成功经验,“1+N”执法模式和安全监管主业呈兼容并济、良性发展态势。

在2016年9月份京杭运河淮安区段防堵保畅工作中,淮安地方海事处水上交通指挥中心通过京杭运河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易发生堵塞的航段,指挥船舶按序停泊、按章航行,及时调度海巡艇处置险情,确保了京杭运河在水位枯浅状态下的正常通航。江苏地方海事局第一任局长顾玉宝得知现在监管模式后,大加赞赏,他告诫人们不要忘记30年前南通“5·8”事故的惨痛教训。

服务创新

“1+N”执法更便民利民

江苏地方海事局原局长童小田说,以往海事执法活动多通过海巡艇上航拦截船舶完成,不仅干扰船舶正常航行,执法人员的自由量裁也难以得到有效监督。船民朋友对此颇有微词。

苏州地方海事现在试行《超限船队报告制度》,拟进入苏州辖区三级、四级航道的总长400-440米船队均需向指挥中心报告,经同意后方可进入。指挥中心依据流量大小,合理安排其进入苏州城区段的时间、停泊地点,有效缓解通航压力,减轻船户负担。据统计,自2016年10月起,该中心累计接受报告21起,安全护航过境超限船队32轮次、大型船舶7起。开发了危险品船舶微信电子报港系统,改变了以往船员现场报港往返奔波的状况,提高了对船舶实施状况掌握的准确性,与VITS系统比对船舶407艘次、查获未申报船舶41艘次。启用了海事微信公众号,增设了能覆盖城区所有通航水域的甚高频基站,信息沟通模式从普遍式向精准化、从单向接受到双向互动转型,让船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8个月内,指挥中心发布各类预警信息99062条次、成功实施救助123起,在湖区遇险船舶定位、准确评估险情、处突力量调配、与社会联动单元响应效率方面有明显提升。

2016年10月12日,京杭运河淮钢码头附近水域停泊的一艘船舶发生漏水下沉,接到船员报警后,淮阴地方海事处水上交通监控指挥中心迅速向巡航执法中队发出赶赴现场实施紧急处置指令,并指挥遇险船舶先行自救、通过CCTV系统及时掌控现场情况、通过VHF系统调度现场船舶安全航行,确保京杭运河通航秩序未受影响,充分彰显了“1+N”执法模式便民利民的本愿和归宿。

江苏地方海事局局长王慧廷向记者介绍,江苏省地方海事局把改革模式定位为“1+N”,“1”就是市局或者县处所设置的交通监控指挥中心,“N”就是该市局或者县处下设的执法单元,实行“以静观动、以静导动、以静制动和能静则不动”的监管策略,实现扁平化、网格化、后台化管理。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做大“1”,做强“N”,先从现场执法模式改革入手,继而推动海事、船员、船舶管理的融合执法,最后实现港口、航道、运管、海事的综合执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