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举行的2011年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上,多家造船企业表示,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高等因素影响,船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船东的成本压力也逐渐加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国内造船企业购买国内质优价廉的船配产品的意愿十分强烈,这无疑给国内船配企业带来了机遇。但面对国外船配企业的大举进入,如何把握机遇,快速提升船配产品的国产化率,实现与造船行业的均衡发展,需要船配企业提前打算,积极备战。

    国外企业看好国内配套市场

    去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已全面超越韩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船配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我国三大主流船型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仅有50%左右。与之相比较,日本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98%左右,韩国的船配设备国产化率也达到了90%–93%。船配产品的低国产化率促使国外船配企业纷纷看好“遍地黄金”的中国船舶配套市场。韩国船舶配套企业去年8月首次访华,一次就获得了2800万–3300万美元订单。初尝甜头的韩国船配界的推销活动日益频繁,已有40多家企业先后到中国市场“结网”,签订合同金额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如此,靠着中国市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泥沼的韩国船配企业已经开始盘算着直接来华投资设厂了。

    韩国船配设备对华出口增加让中国造船企业在订购船配设备时获得了更多“货比三家”的选择空间,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筋骨尚不强壮、亟须成长的中国船配业来说,无疑会形成更大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而且,从长远看,这种交易是提前透支市场资源,对中国船舶工业整体而言应该是“失大于得”。

    船配业要与造船业均衡发展

    与国外企业悠久的生产历史、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近乎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相比,国内大多数船配企业仍处于单兵作战的局面,从资金筹措、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完成。面对韩国等船配企业的猛烈攻势,我国船配企业既不具备一较高下的实力,也缺乏主动抗争和积极备战的行动。

    随着我国造船业及配套业的发展壮大,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均对我国采取了技术封锁的对策。近年来,为争夺中国庞大的船用设备市场,外方实施的主要策略是在华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设立营销服务机构,推销其船用产品,从而一步一步蚕食和挤压我国船舶配套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船企反映,他们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使用国产产品固然能够降低成本,但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未知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将更大,其各项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但是,如果不给我国船配企业发展的空间,船配产品将难以迈开国产化的步伐,我国造船业难以完全摆脱对国外船配产品依赖的状况。因此,对中国造船企业来说,如果不与国内船配企业抱团发展,而将“肥水”外流,那么其未来也将岌岌可危,国外船配企业一旦挤垮了中国本土配套企业,毫无疑问会立马拉高设备价格,届时,缺乏本国船配力量支撑的中国船企恐怕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发展船配业需要新思路

    要改变我国船配行业发展的滞后局面,技术引进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专家曹惠芬表示,船舶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口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时,对于不同的技术和设备,政府部门应实行“差别对待”,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对于国内不能满足装船需求的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配套的主要船用设备,国内不能生产的部分舱室设备、导航通信自动化设备,以及国内能够生产的船用低速机等设备中需进口的核心零部件,国家应对进口这些设备继续执行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对于船用设备企业生产先进船用设备所需的先进加工装备、现有加工装备,在国内不能供应的条件下,应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进口,尽快实现骨干船用设备企业生产的现代化。国家对进口这些装备应实施进口贴息政策。

    “但是,对于国内产能和制造技术能满足造船需求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低速机和中速机曲轴、甲板机械、海洋平台吊机等主要设备,则应通过关税和严格执行EA规定(专利机销售范围的规定)限制进口,以抵制国外同类企业的低价倾销。”曹惠芬强调,对于这些产品,国家应采取措施使造船企业优先选用国产设备,以确保国内配套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最大化。此外,对于我国尚未研发出来的高端船用设备制造技术,以及我国已能够生产的主要船用设备的设计技术,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国产化,创出自主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11所所长金东寒以船用发动机的制造为例,给出了一种新思路。他认为,节能减排是未来船用发动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机遇。要想抓住这个机遇,关键在于造机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我国继续按照传统方式对船用发动机进行研发,推出和现在发动机水平相同的产品,我们仍将落后20年。如果我们直接去研发节能减排新一代技术,即使国外1年后推出来,我国5年后推出来,那也意味着可以缩短15年时间。

    船配产品国产化––实现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

    去年,我国已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由于船舶配套产品国产化率不高,丰厚的利润都流进国外企业的腰包,造船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要实现我国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跨越,提高船配产品国产化率是必由之路。

    虽然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本土化装船率也不断提升,但是,面对外国配套产品的倾销挤压、国内市场推广不易以及资金、研发等方面的困难,要提升船配产品的国产化率,必须政府、船舶行业协会、船企以及配套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激励船配企业开展船配产品的国产化研发工作。

    根据《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将达到80%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船舶行业协会要加大对船配企业产品国产化成果评审的频次,对于意义重大的项目要向国家申请专项奖励,给予政策扶持。其次,国家在财税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国内造船企业和航运企业采用国内产品。目前,虽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对于我国船舶配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必须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出面,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推进组织协调机制,全面推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此外,还需要一个有效的船配产品国产化推进组织机构,将船企、配套企业及科研单位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高效推进船配产品国产化进程的强大合力。

    目前正是我国船配业的发展关键期,必须齐心协心,全力以赴,提高船舶配套产品国产化率,这样才能增强我国船企竞争力,实现由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跨越。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