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和煦的阳光照在初秋的辽东半岛上。一向忙碌的大连港,平添了一种庄严的气氛。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上,一艘巨大的舰船悬挂满旗,盛装一新,舰上官兵精神抖擞,分区列队。10时许,在胡锦涛与温家宝两位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亲临见证下,舰船被正式交付海军服役,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就此诞生。

在航空母舰问世将近一个世纪之际,中国终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常任理事国。交接入列仪式上,“辽宁舰”舰长、海军大校张峥的一句话被媒体广为引用:“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

在几代人的努力与追求中,中国航母终见雏形。回顾数十年来的历程,中国航母梦的实现,可谓十分曲折。

近百年的“航母梦”

CCTV曾播出过一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了9个大国的强国史。从中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是通过控制海洋而成为世界强国的。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乃至英国等国莫不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为控制军备,于1922年签署了《华盛顿条约》。条约对战列舰控制甚严,对刚起步的航空母舰却网开一面。这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最早在1918年由一艘英国客轮改建,威力无穷。于是,各国海军抓住这个空子,开始发展航空母舰。

曾败于甲午海战的中国,对于自身海洋实力的薄弱可谓有着切肤之痛。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副主席)陈绍宽力推航母,并提出花2000万元“30年建造10艘”的计划。但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这一计划成为泡影。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人曾提出了建设强大海军的目标。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太注重海洋力量,明清时期更是长期“禁海闭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军的地位似乎只是陆军的“辅助军种”,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海军战略。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内忧外患下,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便实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厂,也造不出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货轮。1960年以后,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这个计划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开始在武器研制上突飞猛进:196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1969年5月,常规动力舰开始批量制造。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与苏联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美国无人侦察机经常飞临中国领海,中方对此毫无良策,只能表示抗议。

1970年,后来官至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离开了国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担任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办公室主任。在刘华清的提议下,中央军委组织了航母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但发展航母的经费巨大,加之有关部门认识上的不足,论证最终不了了之。

1975年,刘华清再次向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中央领导人“上书”,力陈航母的重要性。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开始推动航母的前期论证与预研工作。1985年底,刘华清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海军战略”问题”,这使军内外由“大陆观”逐步向“海洋观”转变。然而,中国军费当年总投入只有192亿元,还不够买一艘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高层领导们犹豫不决。

1987年,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将航母列为海军未来装备规划的最关键问题。他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这位最早呼吁中国建航母并付诸实施的高级将领,虽然未能目睹“辽宁”号的诞生,人们却早已将“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两顶桂冠加冕于他。

然而,在军方高层,对于航母的看法,赞成的人很多,反对的人也不少。航母计划迟迟未决。

此时,中国海洋力量的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1988年南沙海战,中国海军的护卫舰编队击败了越南海军。但由于战场距离最近的陵水机场也有约1400公里的距离,中方岸基航空兵无法提供空中掩护,为避免越南空军的攻击,海军编队结束战斗后只得撤离返航,未能彻底阻止越南对南沙岛礁的侵占,给之后的南海争端埋下了伏笔。

时间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个让航母走出长达20年的论证、由计划变为现实的良机来了。

“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突然解体。此时,在乌克兰造船厂建造的苏联第三代航母“瓦良格号”刚刚建造了2/3。为了建造它,苏联政府动员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7000多个工厂、科研院所。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后,“瓦良格”由乌克兰获得(最初几年名义上仍归属俄黑海舰队)。但乌克兰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

1992年初,中国某军事院校老师在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时,对方提及有一艘航母造不下去了,停放在学校附近,邀其来看看。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这位老师向上级汇报了此事。3月,一支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的中国航母考察团飞临乌克兰考察“瓦良格”,并很快给出了考察结果:一是这艘航母性能很好;二是乌克兰厂方有出售意愿。考察团回国后写了一份报告,但一直没有回音。

1993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总理商讨“瓦良格”号航母移交给俄方事宜。俄方认为,此前苏联政府已为这艘船支付了70%的建造费用,只要把未付的约6.7亿美元付清就可以了,但乌克兰要求俄方付出全部造价20亿美元才能移交。双方分歧很大。

实际上,当时的俄罗斯也处于动荡之中,连保住原有的黑海舰队都很困难,何谈新购航母?双方为此争论时,乌克兰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说:“‘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 这位将毕生精力倾注在航母事业上的老船长,望着苏联最先进的第四代航母也即第一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被拆成废铁的景象,很是伤感:“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瓦良格”号不可能建成了。”

据说7年之后,在“瓦良格”被拖走的时候,已经退休的马卡罗夫坐在距船厂15公里外的别墅边,遥望着拆卸一空的航母泪流满面。两年后,身患重病的老船长在郁郁中走向生命终点。

此后俄乌之间对此船仍有协商,均无果而终。1995年,“瓦良格”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

命运坎坷的“瓦良格”

“瓦良格”解体需花费2.5亿美元,但解体后的废钢只能卖500万美元。于是乌克兰开始为“瓦良格”寻找下家。1995年,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北京,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但中方估算要花费700亿元人民币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因费用太高,中方放弃了谈判。

1996年,台湾当时的领导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招来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航母示威”与1993年美国军舰围堵中国“银河号”事件,令中央领导意识到,二战以来,航空母舰已成为一种效率最高的军事工具。以美国为例,1946年以后,美国动用军事力量几百次,其中80%都动用了航空母舰。中国海军必须具备远洋行动能力才不会挨打。

1997年,乌克兰决定出售“瓦良格”。这条消息吸引了香港商人、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他想把“瓦良格”号改造成一个包括赌场在内的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

1998年1月27日,徐增平前往黑海造船厂谈判。乌方最初开价1亿美元,后来双方初步定价在1800万美元,以后又增加了200万美元的航空母舰设计图纸费。徐增平当时承诺以现金交易,这对困境中的 乌克兰很有吸引力。因此,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但随后几天,乌克兰方面一直没有任何消息。直到第10天,乌方才打电话称,“瓦良格”号将在三天后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正式拍卖。徐增平火了,质问乌方为什么变卦,乌方未予回答。

最终,“瓦良格”在基辅公开拍卖。徐增平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在随后举办的答谢会上,乌方悄悄透露了实情:有几个国家和地区给乌克兰发了外交照会,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对这次购买航母提出质疑,并要求将“瓦良格”号公开拍卖。乌方说,之所以决定三天后公开拍卖,是因为这么短时间里,别人来不及充分准备,自然也只有中方能中标了。

中标后的徐增平放言要将“瓦良格”号改名为“创律”号,并将20吨重的图纸材料连夜运回国内。然而交船前,乌克兰迫于某些国家的压力,将“瓦良格”上的舰载武器设备和动力系统等设备拆卸一空。1999年7月,创律公司雇用一艘拖船,拖着废旧的“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当该船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为理由,拒绝“瓦良格”通过。

“瓦良格”受困黑海期间,创律公司每天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必须向乌克兰港口当局支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ITC拖船船员因为长期无法脱身,深为不满,徐增平也损失惨重。当时正是金融风暴之后,筹款艰难。迫于无奈,他曾先后两次向乌克兰申请延期付款,付出的代价就是高额罚息。

为了解决此事,中国国防部、外交部和交通部多次派人前往斡旋。长达一年半的谈判之后,2001年9月,土耳其政府终于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海峡。作为谈判条件之一,中国开放了对土耳其的旅游,这将为土耳其每年创造20亿美元的外汇。

2002年3月3日,在耗时123天的艰难远航后, “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此时徐增平心情激动,“犹如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

然而,就在当天,澳门创律公司的博彩营业许可证被澳门特区政府吊销。据称,中国政府调查得知,创律公司购买“瓦良格”的款项是从国有华夏银行贷的,但这笔贷款并没有合法的手续。于是,创律公司被要求还款。在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瓦良格”被收归国有。也即,“瓦良格”回国的第二天,中国政府成为“瓦良格”的新主人。

“瓦良格”事件的百转千回,让不少人猜测徐增平是否一开始就是中国购买“瓦良格”的代理人?最初用做赌场是不是一个托辞?他是否自掏腰包买航母又卖给中国政府?毕竟,这位曾在济南空军服役的香港商人,其军旅经历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体育工作者协会(香港)主席的身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然而,事情的真相至今还是个谜。

从零到一的飞跃

“瓦良格”抵达大连后,原来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拆除或者破坏,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相关方曾为如何处理它发生争执。后来,军方有关部门建议“将其改建成一艘训练舰也好”。于是起草了一个关于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最终获批。

然而,之后的三年里,人们心中满怀“瓦良格”复活的期待,却眼睁睁地看着它在码头风餐露宿。其间仅仅流传着一些“‘瓦良格’号正在清理垃圾、测绘研究”的传说。

直到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大连造船厂2003年竣工的30万吨级船坞,开始了大改装。8月,焕然一新的“瓦良格”重新出现在码头。大多数人开始相信,这艘仍未完工的6万吨级大型航母将会被启用了。

2009年3月20日,多家媒体采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这位著名的鹰派人物军方高层首次公开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

2011年8月10日凌晨,已在大连码头停泊了6年多的“瓦良格”号离开码头,开始出海试航。经过10余次出海试航,改装完成的“瓦良格”号,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加入中国海军序列,改名为辽宁舰。据报道,辽宁号航母可能会用于舰载机飞行员、舰员的训练,为组建和运用航母及其编队打下基础。

为什么最终以“辽宁”号而不是此前人们猜测的“施琅”号、“毛泽东”号、“北京”号等命名中国第一艘航母呢?其实,《海军舰艇命名条例》早已规定了各型舰艇命名的规律:驱逐舰以大、中城市命名;护卫舰以中小城市命名;巡洋舰以上的大型舰艇将会以省(区、直辖市)或词组来命名。因此,航母的名字将会以所在的省份来命名。这就意味着这个在大连改造的庞然大物被命名为“辽宁”号。相比这个正解,也有网友将“辽宁”号解释为寓意“辽阔的海疆需要安宁”, 这显然是一种别有深意的祝愿。

“辽宁舰”的初始设计和先进程度,与西方先进航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航母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很长时间。但“辽宁舰”至少解决了中国航母从零到一的飞跃,成为中国踏上“航母大国”之路的里程碑。用美联社的话说,这艘“起步航母”是国家由弱到强崛起的“图腾”,将把中国带上成为海上强国的征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