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船舶工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船舶企业如何开展兼并重组,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但纵观近年来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的推进速度十分缓慢。根据记者观察,尽管船舶市场持续低迷,众多中小船企接单极为困难,大多处于开工不足甚至半停产状况,但其对兼并重组却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这些企业在发展战略理念和资产利益处置上还存在一些阻碍。如果能突破这些瓶颈,那么船企的兼并重组进程将变得顺畅。

目前来看,国内中小船企大多为民营企业,投资人和经营者往往都是一套人马,其“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上一轮船市高峰期里,不少中小船企抓住机会,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摸到了一些门道。因此,纵然眼下船市“冰封三尺”,但他们对未来船市复苏仍有较高的期望值。而且,这些船企老板长期习惯于自己“当家做主”,一旦实施兼并重组,就可能要听命或者受制于人,这对其而言无疑是个极为纠结且头疼的难题,显然一时难以接受。更何况,多数船企老板笃定地认为,船市复苏大限难以判定,轻易把家底端给同行,一旦有订单来了,“肥肉”未必吃得到。因此,他们宁愿继续无单可接,共赴绝路,也不选择或接受兼并重组。

即便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能够得到一些中小船企的理解认同,但资产处置及利益再分配,仍是作梗因素之一。国内中小船企固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再经过之前多年的折旧分摊,账面价值已所剩无几,含金量较高的无非是其占用的岸线及土地资源。但这类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船企只有使用权,甚至有不少船企迄今还未能真正拥有岸线使用权,比如,一些地方是以船舶园区名义申办岸线使用权,无法变更其权属。而拥有岸线使用权的船企,则奇货可居、占山为王,日后还可以“伺机”向码头、物流基地等方向转产,自然也不会轻易拱手相让。如此一来,这类船企资产价值的评估将难以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从而缺失了兼并重组的利益驱动力。

僵而不死,闭而不倒,是目前国内众多中小船企的生存现状,至于外界所称的“大规模关停并转潮”其实并未真正发生。记者在与一些地方船舶工业管理部门的接触中了解到,虽然国家对船舶行业的兼并重组工作高度关注,但有实际进展的并不多,其关键问题还是企业缺乏自觉动力,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不过,最新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了“加大对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海外并购以及中小船厂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信贷融资支持”,将有望打破这一僵局。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引导的同时,市场机制也需不断完善并发力,共同发挥利益导向作用,方能推动中小船企兼并重组的顺利实施。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