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一家名为Roxen Shipping的公司接下了希腊船东Thenamaris Ships在熔盛重工订造的一艘15.6万吨级苏伊士型油轮,并将该船命名为“Roxen Star”号。这艘油轮本应在2008年7月31日交付使用,却因熔盛内部管理问题迟迟无法交付,希腊船东最终弃船。当时,成立刚刚三年多的熔盛正为上市而努力。一旦弃单问题暴露,熔盛在投资者、银行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将大打折扣。

为了规避危机,最好有人能接下这艘船。Roxen Shipping和它的老板关雄适时出现了。但多位熔盛内部人士说,真正出钱的是时任熔盛董事长张志熔。

以合同造价计,这艘油轮耗资7200万美元。现在,它正在马六甲海峡上为瑞典船东Stena Bulk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的合资公司Stena Sonangol Suezmax运输原油,它于2月17日——中国农历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抵达了菲律宾的马丹港。船的主人仍是Roxen Shipping。

此后,弃船现象不断发生。关雄的公司多次接下被弃掉的订单,或直接给熔盛下单,订单总值高达20亿美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这些订单成功掩盖了熔盛的危机,为熔盛从2009年以来的逆势扩张提供了助力。熔盛连续四年手持订单数蝉联全国第一,以获取地方政府、投资者以及银行的资金支持,直至最终资金链断裂,游戏无法继续。

当银行拒绝再开具保函,熔盛怎么办?

这家只有十年历史的中国最大民营船企,正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

2015年1月4日, 一艘名为“ORE NINGBO”号的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VLOC)缓缓驶离位于江苏如皋长青沙岛的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熔盛重工)舾装码头,前往舟山六横岛。这艘甲板面积超过三个足球场的全球最大船舶,将在那里交付给巴西矿商淡水河谷。

随之远去的是张志熔的“船王”梦。“ORE NINGBO”号是熔盛重工为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建造的16艘同类型VLOC的最后一艘,它比协议约定的交付时间晚了整整三年。在它身后,曾有3万多名工人的熔盛重工冷冷清清,空地上到处堆满了生锈的船舶分段。

财新记者在熔盛重工厂区内看到,巨大的船坞内散乱堆放着各种工具和设备,预处理车间、分段车间、涂装车间早已人去楼空,布满灰尘,钢料堆场杂草丛生,荒废已久。

“淡水河谷的最后一条船交掉后,厂里就没活了,工人已基本解散,部分管理人员被留下来看厂,但也在减员,合同到期后不会续签。”熔盛重工一位现场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表示,“就在不久前,熔盛重工的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被印度SCI公司弃单,现已停工。1号船坞内给北海船务建造的5.7万吨级油轮也停了很久。现在厂里留守的只有几百人。”

厂区内一位正将生锈的船舶分段重新切割成钢块的工人告诉财新记者:“生锈的分段造不了船,只能切割后当废钢处理。钢板买来时一吨5000多元,加上建造时的成本,吨成本1万元,现在只能卖到每吨2000多元。”工人也不知道还能干到什么时候,“现在公司工资只发到11月份,还欠我两月的工钱。”

一位船舶经纪人告诉财新记者,由于严重的财务问题,熔盛重工目前很难再获得国内金融机构出具的预付款保函,这意味着它失去了接单的能力,连现有订单也因缺钱无法继续。

留守人员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称中船集团)上。有传言称这家央企可能收购熔盛重工。财新记者从中船集团内部获悉,中船集团确曾来考察过,但由于熔盛重工债务没有理清等原因,中船集团早在2014年中就放弃了收购的打算。2015年3月4日,熔盛好不容易启动的第二套重组方案也因接盘人突然被拘而告取消。

2005年成立后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大民营船企的熔盛重工,现在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熔盛重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负债是204亿元,牵涉14家银行、3家信托、3家金融租赁公司。早在2014年2月,熔盛重工已有部分贷款逾期,国开行率先抽贷,之后江苏金融办强力介入,设立了20亿元的续贷资金池帮助其应对短期流动资金周转,但资金在2014年8月即已告罄。现在,如果找不到愿意接盘重组的企业,熔盛还有什么办法渡过危机?

  造船梦起

在熔盛鼎盛的2010年,下班高峰时,在江苏如皋长青沙岛中央的疏港公路上,数不清的助动车和摩托车会汇成一条钢铁洪流。现在,“洪流”早已不见,偶有小车驶过扬起灰尘。

长青沙岛曾在中国造船业内闻名遐迩,从疏港公路一直到岛的最东端,熔盛重工占据全岛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近万亩土地上遍布着吊车、车间和四座大型船坞,年造船产能800万吨。

2005年以前,作为长江泄洪区的长青沙岛还很偏僻。2005年10月,熔盛重工在这里打下第一根桩,从此成为焦点。

熔盛重工的老板张志熔以造船闻名,早年做地产起家。1994年,他在上海成立弘耘置业,后与其父张德煌控制的上海地通建设等成立上海阳光集团,这是2009年赴港上市的恒盛地产的前身。2000年,张志熔曾有意进入钢铁业,但2001年结识时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后,他转向了造船业。陈强告诉他:“钢铁业被国家限制,而造船业现在还很落后,又受到国家扶持,市场空间很大。”

催生熔盛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陈惠娟。《十月》杂志关于陈强的报告文学《船梦》中写到, 2003年10月,时任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接到张志熔的电话,邀她来上海商谈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项目”,陈惠娟立刻去了;一个多月后的11月18日,张志熔、陈强和陈惠娟三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建一个年产350万载重吨的造船厂,规模不及后来熔盛产能的一半,但当时中国最大船企中船集团的产能也不过357万吨。

张志熔赶上了好时候。此时,造船业刚结束低迷,进入井喷,并一直持续至2007年,资本纷纷涌入。不过,2004年初,距离如皋130多公里的江苏常州,铁本董事长戴国芳因项目未批先建锒铛入狱。面对政策突变,张志熔一度暂缓船厂项目。其时,他已全资成立江苏熔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熔盛投资,这是熔盛最早的投资实体。陈强也于2004年3月从外高桥辞职加盟熔盛。张志熔曾庆幸自己选择了造船而不是钢铁,私下说,要不是陈强,他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戴国芳。

陈惠娟亦是猛人。为尽快拿到土地和批文,2004年5月,陈惠娟带队找到时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韩庆华专门召集协调会议,推动各部门为项目放行。项目也得到时任江苏省党政负责人的支持。十个月后,所有项目审批基本完成。

2005年10月,熔盛投资全资兴建的熔盛重工造船厂正式动工,陈强从外高桥造船和江南造船挖来陈国荣等人组成业务团队。仅仅四个月后的2006年2月,熔盛重工船厂就接获了挪威船东GoldenOcean的6艘7.55万吨级冰区加强型散货船订单。这一年船厂共接获19艘散货船和30艘苏伊士型油轮订单,合计722万载重吨,合同价值32.37亿元,一跃成为手持订单最多的民营船厂,并跻身全球前20大船厂之列。

  订单为王

订单一签,就要按期交船。面对大量订单和大规模建厂基建工程,熔盛急需资金。船厂在2007年没敢再接新订单,张陈两人明确分工,陈强负责造船,张志熔则专注融资和上市。

从一开始,张志熔就志在海外上市。他在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全资成立了明欣国际等一批壳公司,并将核心资产熔盛造船厂按生产流程分拆,又成立熔盛造船、熔盛涂装、熔烨仓储等公司。最后,2007年7月,张志熔在开曼群岛成立中国熔盛重工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控股),换股收购了明欣国际全部股权,从而成为名下所有附属公司的最终控股股东。张志熔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好利及Wealth Consult拥有熔盛重工控股95%权益,陈强则通过盛意持有5%股权。这是熔盛用以引资的平台。作为熔盛重工造船业务实体的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也成立于这一时期,由张志熔全资控股。

2007年10月,张志熔为熔盛重工控股引进了高盛、德劭基金、新天域资本等五家机构,五家机构以3亿美元获得了20%的可转换优先股。PE也是奔着上市而来。根据协议,如果熔盛上市,投资者可将优先股换成普通股;如果没上市,投资者可要求熔盛按年回报率18%的股息赎回优先股。

融资代价不低。资金到手,张志熔又开始大展拳脚。熔盛重工2008年共接了16艘新船订单,合约总值高达19.48亿美元,新增订单数量再居全国第一,其中包括要给巴西淡水河谷建造12艘40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砂运输船,合同总额为15.36亿美元。这是全球造船业迄今最大的单笔造船订单。张志熔当时向外界表示,熔盛重工将于2008年底前上市。

然而,突然到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造船市场急转直下。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中国拿到的新船订单从318万吨迅速降到2万吨,船东开始大规模撤单。熔盛重工的财务情况也不断恶化,净亏损额由2007年的4.4亿元扩大至5.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0.3%,上市计划被迫停滞。此时张志熔还想将做发动机的熔安动力以高估值放到熔盛重工,这使得高盛等机构萌生退意。2009年10月,张志熔以3.99亿美元的代价赎回了5家机构所持的股份。

危难关头,金融机构给了熔盛重工有力支持。2009年11月25日,熔盛重工与民生租赁签订了8艘散货船合约,价值18亿元,首期预付款9亿多元,这使得熔盛重工逆势而上,连续第二年新增订单数全国第一——全年共接获12艘船舶订单,合同总价7.61亿美元。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亿元。同一年,中国造船工业的新接订单量同比大降55%。

张志熔重新筹划上市。2010年2月3日,张志熔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熔盛重工)。经过一系列换股收购后,中国熔盛重工持有熔盛重工控股98.5%的股权,成为新的上市主体,张志熔及其家族控制了95.5%的股份,陈强占3.5%的股份。

为拼上市,熔盛开始了最后冲刺。2010年全年接获46艘船舶订单,合同总价22.65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126.65亿元,净利润17.19亿元。2010年11月19日,熔盛重工(01101.HK)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40亿港元,是当年香港市场非金融企业中的“募资王”。

2011年,在中国造船工业全年新接订单量继续大幅下滑的残酷市场环境下,熔盛重工再次逆流而上,全年接获39艘新船订单,合同总价18.1亿美元。熔盛重工手持订单达到创记录的111艘(1684万载重吨),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净利润17.21亿元。2011年10月,张志熔在南通市政府组织的一次内部恳谈会上信心满满地称:“熔盛重工正向全球造船业领导者之一的地位迈进。”

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间,熔盛重工的手持订单稳居全国第一,直到2014年上半年,熔盛重工仍以90艘船舶、共1150万载重吨的手持订单位列全国第二。

巨量手持订单是熔盛重工引以为傲的资本。公司据此成功上市并赢得投资者青睐,获得银行与政府的资金支持,公司管理层也不止一次将巨量手持订单作为应对危机的“挡箭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