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分四个部分:

  一、航海、贸易、渔业、探险等生活要素催生了游艇文化

  二、男人的战争情结、冒险情愫和好色心理界定了游艇文化

  三、自虐、孤独心理造成了竞技性的游艇文化

  四、奢华消费和商务需求形成了商务型的游艇文化

  关于题目的解释

  为什么要讲游艇文化的起源?

  任何文化都有它的起源,比如时装文化,从亚当夏娃知道用无花果叶来遮挡私处起,这块遮羞布就经历了很多的演变,从用料到裁剪到做工,从实用到装饰到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当你真正了解了这样一个过程,你才能对当下的时尚有某种把握,才不至于被形形色色的伪时尚——或者那种半瓶子醋晃荡的肤浅观念牵着鼻子走。我在北京一家杂志做总编助理的时候,正好是各种时尚刊物风起云涌之时,一大批年轻的、自以为懂得时尚的女记者女编辑都进入了这个领域,她们唯一的辅导材料就是《世界时装之苑》(为省钱她们还只买上海版,不买香港版的),其次就是网络了。我们杂志的一个小丫头嫁了个广告业界的老板,住进了离宜家不远的一个小区,空余时间逛宜家买家具,感觉自己对时尚已经很有把握了,于是提出来要做一期以小资情调为主的封面文章,当她跟我提起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只问了她一个问题:什么是波西米亚?

  她给了我一通解释。我一听,内容基本是从百度上摆渡过来的。

  我感觉她对时尚根本就不了解,于是没同意她做这个选题。

  她当然不甘心,找总编去磨叽,后来终于做了出来。感觉是这一期的封面文章做成了宜家购物手记。后来听说,这个小丫头对总编说:宋老师年纪大了,不懂得什么是时尚。

  那年是2000年,我已经过四十岁了。这个年龄,很多时装设计师正处在他们的创作高峰。

  我没做任何辩驳,只是给小丫头列了个清单,建议她先去读读下列书籍:贝尔的《资本主义与文化》,詹明信的《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本雅明的《现代资本主义的抒情精神》,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还有那些不怎么知名的,比如《香烟、广告和性》,《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包豪斯的理念》,《蓝色诡计——那些颠覆了经典广告观念的案例》,以及主要几个品牌掌门的传记。

  我给她的忠告是:不要沉浸在各种网站里,那上面给你的东西是太少了。编辑的职责,是以自己的积淀给人更多的内容。这样的积淀,只能来自于大量的系统阅读,再加上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在我做记者之前,已经有六年的广告从业经历和四年的广告公司经营管理、设计制作发布的经验。

   文化本身是很厚重的,有着很深的渊源,只有很深入的了解,才能给人以更多的东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基本是不靠谱的。

   所以,讲游艇文化,就要从她的起源讲起。问题接着就来了:什么是游艇文化?

   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电影《海上钢琴师》?你认为电影在用人性故事做载体的同时表达了一种什么文化?邮轮文化!

   那些蓝调,那些香槟,那些狐步舞,就是上世纪初期欧美典型的邮轮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让我们看来是如此眼熟,就好像是陆地上的社交沙龙、夜总会搬到了海上。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原本是没什么邮轮文化的,我们所谓的邮轮文化,只不过是将陆地上的文化带到了邮轮上。那么,这只是简单的场地转移而已吗?显然不能这样说,邮轮上的人跟陆地上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空间不一样。邮轮再大,也没法跟陆地比,逼仄的空间,使得人与人的距离缩得很短。举个例子——舞场里跳交谊舞,男女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船上就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距离;异性之间的距离一超出日常所保持的距离,就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泰坦尼克号》的场景如果挪到陆地上,那一场经典的爱情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小好多。

   其次,心态不一样。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旅途,容易产生孤独感、无聊感,这时候我们渴望交流,友谊。有些人,你在陆地上这一辈子都不大可能与之打交道的,到了船上,相互间的交流就很自然地发生了。短则十天八天,长则一两个月,如此长时间的旅行更容易产生交流和友谊,哪怕上岸后各奔东西不再联系,我们为了打发时间都愿意有一搭无一搭地搭讪一阵。

   最后,观念不一样。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面对海浪,暴风,人的无助感就会异常强烈,大海暴烈又神秘莫测,你对自己的生命,对途中的安全感会有一种担忧,这时候你对事物的认识,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新的看法。这就好像一些宗教的末世说,预测某年某月某日世界将要毁灭了,于是有些教徒赶紧散尽钱财,挖个洞把自己藏起来。这时候的人,他的思维是反常的,他的行为也是不可理喻的。两个原本在陆地上彼此看不上的男女,到了邮轮上发生了性关系,上岸后连自己都纳闷儿:我怎么会看上这么一个人呢?一定是昏了头了!

   那么,邮轮文化跟游艇文化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要讲这个,先要知道游艇文化是怎么起源的。那么,游艇文化的源头在哪里?这得先从航海文化讲起。

   一、航海、贸易、渔业、探险等生活要素催生了游艇文化

   应该说,有了大航海时代,才有了地理大发现,才有了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海上贸易,远洋捕捞,发现新大陆,极地探险,殖民运动,都跟航海密切相关。

   早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很少,对大海普遍有着恐惧心理,出海是一种冒险,而不是享受。那时候,海员是需要极富男子汉气概的人才能胜任的,所以,航海还不是贵族的运动,贵族那个时候要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就骑马狩猎。出海基本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营生,而且还得是穷得叮当响的人才上远洋船。当然,还有一些人,通缉犯,越狱犯,他们登上海船是为了躲避追捕,亡命天涯。

   这个时候没有游艇,即便是有,那也是皇家的少数一两艘,只在近海或者内湖里游荡显摆。所以这个时候没有游艇文化,有的只是航海文化。这种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一个波兰裔的英国人。

   康拉德早年当过水手,航海生活体验非常丰富,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黑暗的中心》,以及《吉姆爷》。前两部写人的心理都很阴暗,尤其是《黑暗的中心》,一个常年在水面上漂泊的商人,漂洋过海,越往非洲腹地走,心理就越发阴暗,到最后就彻底疯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将康拉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现代启示录》,使人发疯的诱因由大海和内河变成了越战。

   《吉姆爷》是康拉德作品中人物比较阳光的一部,这个吉姆由一个不负责任到后来勇于担当被人尊称为爷,是讲男人如何经过生活历练逐渐变成熟的。

   早期的航海文化,大多讲人跟大海的对抗,在这种对抗中人要么沉沦,要么变得沉稳了。这是因为航海者主体是劳动者,除了无尽的艰辛和苦难,没有享受。享受的出现,要等到舰队的成型。

   新老殖民主义的争霸,很多战场主要是在海上。控制制海权对那些航海大国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建立起巨大的舰队。在等级森严的军队里,军官是由贵族担任的,海军军官也不例外。这些贵族上了船,就把陆地上的享受和奢华都搬到了船上。两年前,俄罗斯拍了部电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把沙俄时期的海军高级军官的奢华与享受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军舰是高度封闭的社会,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航海动力的改进,大吨位船舶,包括邮轮的出现,使得贵族和有产者进入了航海生活,而游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真正的游艇文化呼之欲出了。

   二、男人的战争情结、冒险情愫和好色心理界定了游艇文化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游艇基本是属于男人的天地。有没有女人玩游艇的呢?有,很少,几乎可以忽略。

   那么新的问题就接踵而来:男人为什么会钟情游艇?

   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是:男人越来越朝着女性化方向发展。这点并非男人自己有意而为之的,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重体力工种越来越少,很多以前只有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一样能做了。有些工种,女人做起来比男人做的还好,这就让男人有了危机感。另外,审美标准也有了变化,男性外形越来越阴柔,这方面,以日韩文化为代表的亚洲尤其突出:以白为美,以柔为美。这跟亚洲人的肤色不无关系,白种人能晒成古铜色,显得很阳光;而黄种人越晒就越趋向于焦黄色,不显干净,反而不美。这也显出一些文化方面的反差:亚洲人普遍看轻体力劳动,我们的观念是越不流汗越不在太阳下暴晒就越尊贵;欧美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苍白是一种病态,适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成了一种时尚,看看美国前总统卡特七八十岁高龄了还在烈日下亲手盖房子,就能知道同在一个太阳下的人差别有多大了。

   总有部分男人不甘心被雌化,他们要找各种场合来分泌自己的雄性荷尔蒙,什么活动最能展示男性气概呢?首选当然是战争了,歌剧《唐璜》里一首咏叹调的歌词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问题是,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两次大战后基本没有什么仗好打了。因此,和平时期,狩猎、马术、赛车和游艇,就成了战争的替代品。飚车、赛马和驾驶游艇,速度,难度,包括一定程度的危险度,都能促使雄性荷尔蒙的大量分泌,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男人的好斗和冒险精神。

   那么女色是如何进入了游艇文化的呢?这点也很好理解。男人天性好色,尤其是展示自己雄性力量的时候,更需要美女在场为自己添色。像打猎、赛马,场合不允许女人赤身裸体呆在那里,所以汽车行业想引进女色,只有在车展上,弄一些车模在那里弄首搔姿,你无法想象在激烈的F1方程式大赛上弄两个美女挤进赛车选手的车里。同样,在拳击的时候,美女只有举着牌子绕场一周的时间;在NBA的时候,美女啦啦队也只能在场间休息的时候才能上场。而游艇,为美女跟你同船,为让美女脱得不能再脱了提供了足够的场合与理由。你想,好色的男人能放过这个机会吗?而美女正好借机秀大腿秀身材展示她的三围,所以说,这是个双赢的事情。

   战争情结,冒险情愫和好色,这些元素在游艇文化里都找得到。因此我们可以说,游艇文化是男人的文化,战争让女人走开,游艇请女人进来。凡是陆地上有的,人们都将它们搬到了海上;在陆地上多少显得有些尴尬的事物,在海上就变得很自然了。


   三、自虐、孤独心理造成了竞技性的游艇文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独处的人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是需要心理治疗的。

   其实从人类的古代文明开始,孤独就已经被认为能够生成创造力、精神和智慧。耶稣、佛陀、穆罕默德、摩西,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领袖,无不是从孤独中得到了启示。诗人洛威尔认为学会独处是一种“重要的想象力”,而英国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也在其1988年的著作《孤独:回归自我》中援引了几个性格孤僻的天才例子--贝多芬、卡夫卡、牛顿......早在1999年,在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大学就读时期,克里斯托弗·朗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精确定义孤独,以及孤独在何种方式下存在。克里斯托弗发现,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对于孤独的常规解释通常是完全侧重于寂寞——这种解释代表了一种狭义的孤独,人们往往会把孤独等同于寂寞。关于孤独,尼采的话更为偏激:“我孤独了——你配吗?”我感觉他的意思是说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不是哪个人寂寞了就可以拿孤独说事儿的。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正在对儿童的孤独行为进行研究。他认为,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则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研究——当人们独自经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时,他关于这段事情的记忆会更深刻。丹尼尔认为,“一个人在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而总是在同时进行着多种任务,比如你会想,她现在是不是心情不好,我该做点儿什么呢?这就会造成不能静下心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情况往往相反,你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

   人,尤其是男人,有时候是需要独处的。独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境界。独处的时候,人就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并发现解决的办法。在人声鼎沸的场合,牛顿会以为哪个人恶作剧朝他扔了个苹果;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去研究这个苹果,思考这个苹果,并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鲁滨孙飘流记》讲的其实就是一个男人独处的故事。独自一人的时候,你能发现很多平时发现不了的东西。

   这就让游艇文化产生了一个分支:独处的文化。一个人驾驶着帆船或者游艇,在茫茫的海上漂流,没有美女,也没有美酒,根本谈不上什么享受,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事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另外,就算是没什么风险的项目,比如钓鱼,那也是一种独处的艺术,一个人半天不吭不哈的在烈日下暴晒,可能一条也钓不上来,你说这算不算是自我折磨?

   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我挑战,看看自己对恶劣的天气,对凶险的海面,对鱼儿多长时间能上钩,有一个什么样的忍受极限。这样的挑战,有时候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诸位读过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莫比迪克》吗?建议想深入研究游艇文化的人在读康拉德的同时也去读读这本书。小说的主人公亚哈是一条捕鲸船的船长,一次在捕捉大白鲸莫比迪克的时候失去了一条腿,于是发誓要捉到这条白鲸。有评论家说,这条白鲸象征了邪恶,亚哈船长成了正义的化身,一直追踪白鲸到天涯海角。我在杂志社的时候,我们杂志曾经发表过一个人物专访,被访人是北京的一个游泳好手张健,他曾经独自游过琼州海峡,后来又挑战英吉利海峡。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海峡就像是一个挑战横在面前,他要想的就是怎么游过去。这个时候,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游泳变成了一个很机械的动作。各位看,这不是一种自虐又是什么呢?

   然而,恰好是这种孤独,这种自虐,促成了我们的社会发展。游艇文化就有这样的成分在里面。

   四、奢华消费和商务需求形成了商务型的游艇文化

   在整个游艇文化里,这个话题是最有趣的,它的有趣在于,里面的内容是最世俗的。当然,为了让它们看上去不那么世俗,可以给它们蒙上一层文化色彩,由此而显得有些品位。所以,商务型的游艇文化,就是关于品位的文化。关于品位,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实际上,还是有些公认的法则的。

   深入探讨商务型游艇文化,涉猎的领域比较多,比如时尚,包含服饰,品酒,下午茶,烹饪,点心制作等等。由此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关于消闲的话题。当我看到一艘外表豪华的游艇里有一张麻将桌的时候,我就想到这样一个笑话:美国的宇航员问中国的宇航员——为什么你们最多也就弄两个人上天,而不是三四个人呢?答曰——三个人他们就斗地主,四个人他们就打麻将,没有人给你好好干活了。把麻将桌搬到了海上,这只有中国人才想得出来的。不过,谁也没规定说游艇休闲一定得是欧美方式的,就像你可以喝英国红茶,我可以沏一杯龙井,而他要是愿意会泡上一壶铁观音。饮食也是因人而异——可以用一片芝士烤一块金枪鱼,放在一盘豌豆泥做的汤里,加一杯波尔多的葡萄酒就是一顿午餐;也可以安一个火锅,将刚钓上来的鱼切成块下入鼎沸的油水里,口味远比餐厅里的海鲜火锅鲜美的多。

   关于休闲的话题很多,我就不一一去说了。

  • 浙游艇制造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 海口发展游艇业有文化优势
  • 游艇文化
  • 海洋文化节将在三亚设立永久性会址
  • 青岛国际游艇文化交流酒会
  • 天津湾公园以水文化为特点 实现你的游艇梦
  • 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迎来第四度绽放
  • 游艇是一种文化
  • 世界豪华知名游艇 品牌文化介绍
  • 2009第三届三亚国际游艇展暨海洋文化节
  •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