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宁波-舟山港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建国以后,港口发展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前以恢复调整为主,改革开放后则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其充分发挥了位于长江口外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深水港口优势,强有力的支撑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发展港口发展的经历了不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标志,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沿海港口的能源、原材料和外贸物资运输高速增长,港口又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瓶颈”,这一时期加快建设能源、外贸物资运输的港口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带动吞吐量的飞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布局加快向沿海沿江地区集聚,宁波市临港工业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的原材料和能源等物资需求增长迅猛,宁波-舟山港的大宗散货吞吐量增长迅速,港口吞吐量与经济趋于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党的十六大的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对沿海港口的运输需求增长旺盛,宁波-舟山港在服务腹地大宗散货运输的同时,集装箱发展迅速崛起,港口吞吐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

在整个港口发展历程中,宁波港和舟山港也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8年:恢复调整阶段,宁波由内河走向河口港,实现第一次跨越,舟山以渔业运输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恢复和调整,宁波港加强港口建设,浚深航道,建成木材、石油等货主码头,掀起第一次建港高潮,先后在白沙和江东两区建成小型泊位。舟山港则以渔业为主。1972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对外交往增加,外贸物资运输旺盛,宁波港的“三年大建港”形成了第二次建港高潮,开辟了镇海港区1978年10月建成万吨级和3千吨级煤炭泊位各一个,结束了无深水泊位的历史,并由甬江口内走向甬江河口。舟山港则以渔业运输为主,货运集中在岛内运输,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二、1978~1992年:宁波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由河口走向海港,实现第二次跨越,舟山建成第一个深水泊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经济全面复苏,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热土,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我国对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国家提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沿海港口运输逐步由原油、煤炭等出口为主逐步转变为原油、煤炭、铁矿石等进出口相平衡的发展趋势。

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宁波港揭开了蓬勃发展的崭新的一页,迎来了新一轮的建港高潮。1982年北仑港区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矿石码头的建设标志着宁波港实现了从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宁波港跨入了内河、河口和海港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时期。此外,“七五”期镇海港区建成3千~1万吨级杂货泊位5个,形成了一批石化和煤炭、杂货等码头,有力的服务了镇海区的石化产业、电力等产业发展;北仑港区建成2.5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八五”期间建成北仑港区二期工程深水泊位6个,镇海港区扩建液体化工泊位1个。

1989年,宁波港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 同年,宁波港开始兴建第一个集装箱码头泊位,并于1991年投产。1991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江泽民在考察宁波港时指出,宁波港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要充分利用其深水良港优势,在长三角经济圈更好地发挥物资集散地和集装箱装运作用。

同期的舟山城市和港口受到资源禀赋限制,地方经济和港口发展都相对缓慢,社会运输需求主要以舟山本岛为主。舟山港更多承担了本地运输服务,兼顾简单的、小规模的中转运输,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小。如规模较小的老塘山煤炭中转,绿华山锚地为长江口内的水上过驳中转。1987年老塘山港区建成的1.5万吨级通用杂货泊位改写了舟山港无深水码头的历史,掀开了舟山港口带动经济发展建设的序幕。

三、1992~2000年:矿石、原油中转运输系统雏形初现,是腹地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宁波确定“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舟山的水水中转、临港工业及商贸码头呈现萌芽

宁波港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和舟山港10万吨级岙山原油基地的建成投产意义重大,在全国缺乏大型深水泊位、航道等级较低的情况下,为全国的大宗外贸物资中转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腹地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宁波港完成了全国1/3以上的外贸进口铁矿石的接卸量,中转范围覆盖至北方大连等地区。宁波、舟山大型码头的建设,与我国改革开放、产业布局重心由内陆向沿海转移、国家能源安全等战略密切相关。此外,宁波、舟山港大型码头的建设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矿石、原油中转运输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波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凭借深水港口,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1992年宁波市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思路。1997年,镇海港区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的建成投产,成为我国当时大陆港口中规模最大的液化专用码头,为镇海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外,宁波港还先后建设了北仑电厂码头、算山石化、三星重工等大型码头,引进了一批电力、化工、船舶修造、粮食加工等企业,北仑地区初步形成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该时期宁波港的铁矿石、煤炭、原油、液体化工、粮食、钢材等一批重要物资吞吐量增长迅猛,至200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突破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三个亿吨港,有力的支撑了临港工业的开发,发挥了带动浙北地区、宁波市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实现了港口与城市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

此外,宁波港自1991年第一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建成之后,随着我国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战略以来,加快了集装箱码头建设速度,1992年投产1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999年3月,三期集装箱码头开始开工建设。集装箱吞吐量也呈现快速增长,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仅为5.3万TUE,至2000年底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2万吨,年均递增42.4%。

舟山港这阶段建设体现了岛屿和深水的双重特性,重点建设了岙山10万吨级原油码头泊位和老塘山二期2.5万吨级煤炭码头泊位,以水水中转为特色的港口特色明显。此外,舟山港还建设了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浪洗发电厂煤炭码头和以商贸为特性的双阳油库、鲁家峙油库等码头。舟山临港工业和商贸特性码头的萌芽出现,则是舟山市迫切希望改变港口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力不足的真实写照。

四、2000年~2007:实现集装箱运输大跨越,综合运输系统不断完善,宁波港和舟山港并重发展

2000年以后,是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速年均达到10%,长江三角洲地区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13%,是全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长江三角洲及其沿线地区在国家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实施的以电力、石化、冶金等基础行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并抓住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组织的机遇,逐步确立长江经济带的国际竞争优势。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宁波港抓住机遇,凭借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不断积累的港口运营管理经验,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加强地方临港工业型港口建设的同时,成功向代表先进运输方式的集装箱、物流的第三代港口转型。宁波港集装箱运输迅猛增长,200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实现大跨越,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干线港地位得到明显加强。此后,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连续7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截至2007年底,宁波港域内已建设集装箱码头15个,通过能力780万TEU,完成吞吐量943万TEU。

我国这一时期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更加深入,铁矿石、原油等能源物资进口量增长迅猛,我国从能源运输安全和运输经济角度更加重视沿海港口的重要物资运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宁波港、舟山港作为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沿线及浙江沿海地区中转了大量能源及原材料物资。根据统计,该地区每年所需要的外贸进口的原油和铁矿石约有95%和60%是由宁波港和舟山港进行接卸和中转的,浙江沿海电厂所需煤炭的75%是由宁波港和舟山港进行中转的。宁波港、舟山港的迅猛发展,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布局更加完善,加强了港口枢纽作用,特别是在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力量,在铁矿石、原油海进江系统中加强了一次接卸的能力,通过铁矿石海进江减载运输系统和甬沪宁原油管线的建设,优化了运输体系,降低了运输成本。四大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有力的支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型贸易、石化、电力、钢铁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期间,是宁波港和舟山港建设最快的阶段。2000~2007年的短短7年间,宁波-舟山港吞吐能力为22016万吨,而建国以来至2000年共形成通过能力14404万吨。其中2000~2007年的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等重要物资共形成通过能力分别为705万TEU、6100万吨、4348万吨、2175万吨,而截至2000年底分别为75万TEU、4300万吨、3795万吨、2428万吨。

但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港口岸线资源不足与旺盛的港口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变为沿海港口发展的主要矛盾,港口的发展已逐步转变为宁波港和舟山港并重的发展格局。舟山先后建设了马迹山25万吨级矿石码头泊位,老塘山三期5万吨级多用途等码头泊位,形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及千吨级以上中级泊位和陆岛交通码头,港口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舟山港通过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建港模式的突破,克服了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通过与周边港口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港口建设和经营的大发展。如北部更多的与上海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了洋山港区、马迹山矿石码头,南部则依托宁波启动了金塘港区的建设。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舟山港已由单纯的渔港逐步成为渔业和货物运输并重的地区性港口,再成长为为长三角及其沿线地区的原油、矿石和煤炭等大宗散货中转为主的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五、2007年~至今:宁波港和舟山港完成整合,掀开资源整合发展后的新篇章

为解决经济发展与港口岸线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港口资源,适应宁波港、舟山港并重发展的大趋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地发展。浙江省委、省政府以舟山连岛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金塘集装箱码头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宁波、舟山两港合并为“宁波-舟山港”,报交通部获得批准,于2006年1月1日,“宁波-舟山港”的名称正式启用。

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靠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域岸线总长4750公里,用于规划港口深水岸线384.9公里。全港划分为甬江、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梅山、象山港、石浦、定海、老塘山、马岙、金塘、沈家门、六横、高亭、衢山、泗礁、绿华山、洋山共十九个港区。

8年来,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0亿元,超过了建国以来总数的2.2倍,建成我国首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北仑集装箱四期、中石化册子岛30万吨级油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截至2013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1亿吨,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年均增长9.7%。

从其中,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后第一个两市合作的重大项目,今年以来,金塘大浦口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港口集群优势和长三角经济贸易区优势,全力以赴开拓市场、争取货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转运效率。2013年截至6月底,该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95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23.89%;累计到港作业船舶945艘次,同比增加30.89%,其中国际航线班轮244艘次,同比增加23.71%。

至2013年底,全港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0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7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8.1亿吨;拥有集装箱航线235条,其中远洋干线120条,连通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并在全国铁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1亿吨,连续4年居全球海港第一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2.68万标箱,位居全国第三位、世界第六位。

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历程来看,两港对全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省和两市经济的发展作用都非常巨大。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