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军辅船作为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舰队,北洋海军在一线的战斗军舰以外,也拥有着一批为数众多,型号复杂的辅助舰船,尽管她们在舰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主力军舰,光彩则要黯淡许多,相应的历史资料记载也较少,这可能便是长久以来,这些次类的舰船并未能引起太多专门注意的原因所在。

北洋水师 辅舰

旧式炮舰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大型军工企业,由洋务运动的著名领导人物曾国藩、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设。江南制造局成立之初,建厂的主要目的就非常明确,发展计划也颇为宏远,当时的设想是,藉建设机器厂来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从而能自行独立制造大炮、军舰等西式武器装备,以巩固国防,不受制于人,“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当时被洋务派寄予了洋务典范、自强之本的特殊期望。然而江南制造局开办的早期,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新亡,北方正在爆发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作为淮系军队兴起之地的上海成为了镇压捻军的重要后方基地,为了给北上镇压起义的淮军部队提供武器装备,供应陆路作战的军备需要成为江南制造局这一阶段的主要生产任务,以制造枪支、行营炮、弹药等急需的简单陆战装备为急务,而对于国内战争并无多大意义的大炮和西式舰船的建造则被暂时搁置不提。

1866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开办福建船政局,建造西式军舰。不甘心落在人后,为赶在福建之前造出近代化军舰,成为洋务企业楷模,借以获取更多的国家关注和支持,李鸿章立刻上奏清政府,请求扩大江南制造局的生产领域,创设舰船制造部门,奏上后,虽然得到了很多方面的赞同,但因为开办经费没有着落而被束之高阁。直到第二年,曾国藩从镇压捻军前线回任两江总督后,提出在两江提留自用的海关关税内拨出部分经费以供造船的方案,对于这一切实的设想,清政府随即允以批准,江南制造局至此才正式开始了船舶建造的历史。因为江南制造局原先的厂址位于上海虹口美国租界内,不仅地方狭窄,不便于安置大型机器设备,而且因为军火工厂存在危险性被外侨抵触,局务建设受到诸多制约,为建造舰船以及工厂扩大生产规模起见,曾国藩重新在上海城南高昌庙一带另购土地,搬迁创设新厂,并在黄浦江边开挖大型船坞(即今天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2号船坞的前身),积极准备舰船建造。

http://www.3023.com/

比较特殊的是,江南制造局最初的轮船设计、建造工作完全由中国人自行开展,主要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时代,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就早已罗致了一批近代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点与福建船政局主要聘用外国顾问主持舰船建造大为不同。当时江南制造局主持舰船设计建造的是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华蘅芳,徐寿(1818-1884)、华蘅芳(1833-1902)均为江苏无锡人,虽然年龄相差有20余岁之多,但自幼都喜好自然科学,并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属于自学成才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工程技术专家,私交也非常良好,二人在太平天国战争时代就投入曾国藩幕府,供职于当时为湘、淮军队生产枪炮、弹药的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二人完全凭藉自学,自行设计建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令西方世界为之瞩目,1866年,二人又联手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颇得曾国藩赏识,遂被倚重为工程技术方面的左右手。

根据曾国藩制定的计划,江南制造局首批将要建造4艘西式蒸汽军舰,从舰型类别上看,属于蚊炮船诞生之前的老式炮舰,这种军舰和巡洋舰渊源颇深,但规模较巡洋舰为小,武器装备也较弱,并且没有装甲防护,由于吨位小吃水浅,主要适用于近海、内河巡逻、通报、警戒、侦察等用途,在西方国家一般视作杂役船使用。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内就有大量的这类军舰,用这种次等军舰充作侵略的马前卒,折射出了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海防的蔑视程度,但因此这些在中国沿海攻城拔寨的军舰却给早期的洋务派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旦立定主意开始造舰,不论江南、福建都选用了这种军舰进行仿制。最初,4艘军舰的设计均为同型,准备仿造一种英式的暗轮炮舰,由此可以看到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在血统上有明显不同,一个师法英国,另一个则学习法国。后来出于稳妥谨慎起见,担心一下子建造如此先进的军舰迈步过大,技术能力上信心不足,为防止建造中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和失手,产生负面影响,首制舰则改为采用技术上比较保守,但建造较为有把握的明轮船船型,即军舰依靠安装在船舷两侧外形如同水车一般的明轮驱动航行,拥有“黄鹄”等明轮船只的建造经验,徐寿、华蘅芳对明轮军舰的建造自然驾轻就熟,于1868年7月23日顺利下水,随后不久即通过航试,大获成功。曾国藩将这艘军舰命名为“恬吉”,寓意四海波恬、厂务安吉,后来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即位后,为了避光绪皇帝载湉的名讳,而将舰名更改为“惠吉”。从时间上来看,江南制造局的“恬吉”号要早于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军舰“万年清”号,是近代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军舰。

“恬吉”下水后不久,曾国藩被调北上出任直隶总督,接任两江总督一职的是山东菏泽人马新贻(马新贻后来在总督任上被刺杀,成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史称“刺马”案),马新贻在任内对于江南制造局颇为支持,对舰船建造尤为兢兢业业,从行政、经费等多方面全力支持保证了江南制造局军舰建造计划的继续执行。在第一艘明轮军舰成功建造的技术积累基础上,江南制造局建造第二艘军舰时大胆改用了新式的暗轮技术,即依靠安装在船尾水下的螺旋桨来推进军舰。由徐寿、华蘅芳以及徐寿的爱子徐建寅负责督导,3名外国技术人员和数百名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艰苦努力,一边学习一边建造,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从1869年2月开工起,仅仅花费了5个月时间,于1869年7月新舰顺利下水,黄浦江上赫然出现了中国自己的暗轮炮舰。这艘新军舰先是顺黄浦江出吴淞口航行至舟山进行航试,后又进入长江上驶两江总督督署所在地南京,马新贻亲自乘坐,在下关与采石矶之间航试,测试结果良好,马新贻因这艘军舰“机器小而灵动,在长江行驶尤为便利”,认为其适合内河航行,而命名为“操江”号。

“操江”

“操江”舰属于典型的英系老式蒸汽炮舰,造价为8.33万两银,军舰外形上除了拥有烟囱外,其他几乎和早期的风帆炮舰没有多大区别,拥有两根桅杆及全套风帆索具,军舰前后分别设置了首尾楼,用于安排居住舱,舰体中部则被机器舱和货舱占据,在中部烟囱附近的主甲板上设有一处露天的驾驶台。“操江”建造时采用了木质肋骨和船壳板,没有任何装甲防护,尺寸、吨位较小,与首制舰“恬吉”号相当,排水量为640吨,舰长47.75米,宽8.61米,吃水3.25米,动力系统为1台水平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均为江南制造局自行建造,军舰采用单轴推进,主机功率400匹马力,航速只有9节。主甲板两舷一共装备了4门160mm火炮,具体型号不明。“操江”舰建成后即就近编入南洋水师,首任管带为总兵马复震,长时间在南洋海防差遣使用,执行练习舰、通报舰等任务。尽管当时老式炮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很低,并不显眼,然而作为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暗轮蒸汽军舰,“操江”在当时的各界舆论中仍颇受好评,“……该船规制虽未能遽与外洋大兵船相抗衡,而船壳、汽炉及暗轮机器全副,均系厂内自造,顿觉机杼一新……从此熟能生巧,似乎船工制造已有把握。……”。在近代,日本也曾尝试自行建造过“磐城”、“大岛”、“摩耶”等几级旧式炮舰,性能及各项参数与“操江”舰相近,但建造年代则大大晚于“操江”,从这里能看到,洋务运动初起时,中国在军事工业领域的成就并不输于东邻日本。

中国近代创办江南、福建等造船企业时,推行了一套奇特的调拨制度,即国家每年只保证拨给造船企业定额的运营经费,各厂生产出军舰后,国家可以任意调拨往他处,而不需再支付造船费用,因而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很多军舰都并不在本地服役,这套制度后来衍生出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各船厂虽然有心建造更大更新的军舰,但是国家保证的运营经费有限,即使船厂自己负债造出军舰,国家调走后也不会来贴补亏空,而且各厂还不得私自接造民船赢利,正是受这种落后的计划调拨制度的制约,中国直到甲午战争前夕,自造军舰的质量、规模等情况都并不乐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很多研究者提及清末的近代化海军舰队,大都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当时实际北洋、南洋才是沿海省份的近代海防力量(广东水师是将新蒸汽军舰编入旧式绿营广东水师序列),福建、浙江一带的海防重任是南洋水师的职责所在。所谓的福建水师,按当时的制度实际应该是驻防闽浙的八旗、绿营旧式水师,而那支在马江海战中全军尽覆的福建舰队,实际是福州船政局由于有大量造出的军舰未被国家选中调拨,积压滞留在福州,未免浪费这批武器装备,而由船政大臣奏请清政府后,专门编为舰队、配置人员,实际属于福建船政船厂的工厂舰队,现代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福建船政水师,与当时并存的旧式福建水师区别可谓霄壤。

1880年左右,因为北方建设海防的需要,“操江”舰被调入当时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北洋海防,与新购的几艘蚊子船一起担负起了早期北洋沿海的防务,成为北洋水师创建初期的主干力量之一,曾随同蚊子船队一度活跃在北方。后来北洋名下新购的铁甲舰、巡洋舰等新式主力军舰陆续回国,旧式炮舰的重要性降低,逐渐退出了巡防主力的位置,“操江”后来被改用为通信、联络、侦察、缉私。甲午风云渐起后,1894年7月25日,“操江”舰携带20万两饷银以及部分军械和机要信件,与租用来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一起结队开赴朝鲜,准备支援加强先期驻朝的中国陆军力量,驶至朝鲜牙山附近海域时遭到日本海军野蛮偷袭,“高升”号被击沉,近千名铁骨铮铮的陆军官兵为国捐躯。“操江”舰则在日本巡洋舰的胁迫下被迫停航受俘,管带王永发、大车石德行等全舰官兵被押送往日本囚禁,直至马关谈判前夕双方互换战俘时,始得回国。“操江”舰后来被编入了日本海军,退役后又长时间充任神户港的海关检疫船,一直被使用至1965年才最后拆解,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代名舰在异乡结束了一生。

除了“操江”舰以外,北洋海防先后拥有的旧式蒸汽炮舰,还有福建船政局建造的“湄云”、“镇海”、“泰安”等3艘。

“湄云”

福建船政局在1866年获得清政府批准正式创建后,在马江之畔大兴土木,经过2年多的厂房、船坞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招募储备,至1869年建造出了第一艘蒸汽化军舰“万年清”号,取意江山永固。在此基础上,1869年年底,福建船政建造的第2艘蒸汽化军舰“湄云”号下水,“湄云”舰是“湄云”级的首舰,由船政法国籍顾问达士博监造,造价10万两银,同级还有1艘姊妹舰“福星”号,军舰舰体为木质结构,即所谓木胁木壳,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排水量578吨,舰长51.66米,宽6.93米,吃水3.2米,动力为1台购自法国的平卧往复式蒸汽机,单轴推进,主机功率300匹马力,航速8节,武器装备有1门法国造维亚维亚沙式160mm前膛炮,2门120mm英国造前膛炮。从上述参数可以看出,同样属于旧式炮舰的“湄云”,与江南制造局的“操江”舰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湄云”舰造成后不久,很快被调往当时缺乏蒸汽舰船的北洋海防,驻扎在牛庄一带,用作警戒、通信、侦缉,隶属于北洋海军系统。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获,一度编入了日本海军行列,三国还辽事件后,在旅顺重新移交给中国。

在“湄云”舰之后不久开始建造的“镇海”舰,是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6艘军舰,也属于旧式炮舰类别,为“镇海”级的首舰,由船政法国顾问安乐陶监造,造价10.9万两银,同级军舰还有“靖远”(与北洋海军的穹甲巡洋舰“靖远”重名)、“振威”。“镇海”舰舰体同样是木质,排水量和“湄云”相同,为578吨,军舰舰长47.88米,宽8米,吃水3.51米,采用1台平卧往复式蒸汽机,单轴推进,主机功率480匹马力,航速10节。武器装备方面配备了2门普鲁士造160mm火炮,以及4门法华士120mm火炮。该舰1871年3月29日开工,同年11月28日下水,随后被调入北洋水师差遣,充作炮舰,驻扎在天津防守海口,甲午战争中没有特别表现,战后调往广东,一直服役到民国时代。

“泰安” 舰是北洋海军内另一艘由福建建造的炮舰,在福建船政的建造序列里排序为第19,属于“伏波”级,造价16.2万两,同型的还有“伏波”、“安澜”、“飞云”、“靖安”、“元凯”、“登瀛洲”等6艘。该级舰舰形较大,军舰长达60.96米、宽9.98米、吃水3.51米,排水量达到1258吨,是福建船政局自“万年清”之后,第二型过千吨的大型军舰,动力系统采用了1台普通立式2汽缸蒸汽机,装备2座方式锅炉,功率6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0节,武器装备方面则相对较强,配备了6门4英寸口径维亚维亚沙后膛炮。该舰建成后旋即调入北洋水师序列,甲午战争中也没有特殊表现,战争结束后继续在中国海军服役,最终于抗日战争期间自沉于浙江镇海阻塞航道,以防止日本侵略军濒海登陆,为中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