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天津人,特别是老塘沽人来说,新港船厂是驻扎于内心的城市符号。很多人都在这里上过班,留下过与自己有关的记忆。几十年,一代代的造船人新老交替,他们都爱把船厂称为“老伙计”。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老伙计”也在国际经济局势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和国企改革的浪潮下经历了阵痛,又从一度破产倒闭到涅槃重生。

盛夏,渤海上风平浪静,太阳像火一样炙烤着码头船坞,加之偶尔吹来的那种带着盐分的海风,扫在人脸上更加重了烧灼的感觉。橘红色传动中的巨大龙门吊,以及传来此起彼伏金属切割的声音……

1976年大学毕业就进入船厂的梁有祥,如今已经退休快5年,四十多年以来,他还是最喜欢去船坞边看一看。2017年新港船厂完成了整体搬迁,搬到了面积更大的临港经济区造修船基地,离市区将近60公里,他讲不出为什么大热天,还大老远地跑来看看,或许就是“来看看老伙计们”。

  曾经的塘沽机厂街1号

天津新港船厂创建于1940年,老厂位于海河入海口北侧、滨海新区塘沽机厂街1号。1978年的时候,这里还是叫做“交通运输部新港船舶修造厂”,面积58万平方米,拥有码头岸线1200米。

那时,邓小平同志刚出访日本回来不久,看到日本先进的工业制造,受到很大震撼,于是我国汽车等制造行业纷纷奔赴日本学习经验,新港船厂在那时候也派出了团队。

梁有祥说:“1981年船厂派出第一批学习团到大阪船厂学习,那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学习现代造船理念。我们在走出去学习上,反应得很及时,走在了前列,学习到了不少制造工艺和管理上的经验。”此后的1984年,厂里接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笔订单,这也是他们接到的首个出口订单。

打造“现代制造业”成为了当时生产制造企业全力奋进的目标。最早走出国门的新港船厂,无疑成为了众多兄弟单位纷纷效仿学习的对象。一时间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厂里特别设置了接待科,负责接待前来观摩的单位团体。

“海归”带来的不仅有技术,还有更多管理方式上的新气象。在技术能力赶超的同时,思想观念也极力与国际接轨,甚至体现在了生活方式的一些细节上。

“船厂给每一个人都订制了西装,员工过生日还有礼物和西点”,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西装,在厂区里却可以随处可见。此外,更为人性化、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也让这里显得格外不同。

那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梁有祥说,“这是记忆中,船厂经历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那个时候在船厂上班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员工人数曾达到了6000人之多。”他说,“不仅有住在塘沽的,还有很多家住市区的人要天天跑票。”

“跑票”是这里的一句土话,意思是说,每天要往返市区和塘沽两地。老厂对面的“三百吨火车站”每到上班下班的时候,乌泱乌泱走出来的都是船厂的人,火车成为了大家每日最熟悉的通勤工具,4毛钱一张车票,单位还会给大家补贴来往的交通费。

直至2017年全部完成搬迁前,老厂已经拥有40000载重吨级和15000载重吨级船台各一座,30000载重吨级海洋工程模块、重机装备总组滑道三座,30000载重吨级、3000载重吨级干船坞、15000载重吨浮船坞各一座,并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加工、运输设施设备,具备了中小型船舶建造及修理、海洋工程模块建造以及重机装备制造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