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的荒坡渡口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过黄河的重要关口之一。荒坡渡口,地如其名,原本地质条件十分恶劣,80%以上都是尚未内化的成土母质,褐黄色页岩上覆着褐土层,90%以上土层较薄或处于无土状态,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几乎看不到一棵树,随处可见荒山秃岭。

而记者近期来到这片红色热土,却见到了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景象。宽敞的盘山公路蜿蜒向上,周围树木葱郁,远处梯田上还种着各种农作物和蔬果。曾经的千亩荒山是如何蝶变为生态园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洛阳新安县的华洋生态科技园。

从都市来到荒坡渡口与荒地较劲成为职业造林人

image.png

▲洛阳市新安县荒坡渡口远景图

初遇冯华时,他打趣着自己半白的头发。“在山里待久了,总感觉时间还停留在过去,有时看着白头发还不适应。一晃二十年,我已不再是青年,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我的青春。”

从学校毕业后,冯华从没想过自己会从坐办公室的职员变换为职业造林人,也没想过会从繁华的北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山头。

黄河中游泥沙多,水土流失严重,防洪任务也重。因此,在黄河中游开展植树造林,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必要。2003年,冯华作为北京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现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代表,被派到新安县石井镇拴马村,从事保护黄河绿化基地开发工作。

但在这个距小浪底大坝上游20公里、距洛阳市区90公里,寸草不生的上千亩荒山上,一个毫无经验的小青年能把这贫瘠的土地打造成众人期待的生态科技园吗?不仅冯华,众人心里都存有疑问。

“这里的土种不了树,你另请高明吧。”短短数月,冯华遍寻多位生态、林业和土壤领域的专家,得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回复。

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僻,要在这荒山种树,无异于和天地较劲,也和自己较劲。但较劲也恰巧成了冯华与黄河故事的关键词。“只要树能在这里扎根,我和这片荒地较劲到底的信念就能扎根。”

于是,冯华又开始四处寻找专家。几经辗转,他找到了洛阳市林科所高级工程师刘本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经验丰富的刘本端回复了冯华四个字:“能干下去。”

有了刘本端这颗定心丸,更坚定了冯华与这片荒地较劲的信念。为科学开发荒地,除了请刘本端作为林业顾问,冯华还辗转多地,请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苏雪痕教授担纲总体规划,富有现场管理经验的赵明高为园区林业负责人。

经多次实地踏勘和规划,他们计划将园区划为12个造林区,因地制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为辅,适地适树,把穴状整地、抽槽整地与鱼鳞坑整地相结合,对没有土的地方换土种树,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为保证苗木成活,园区修建浇灌水池、铺设浇灌水系,并购置柴油发电机,通过二级提灌把水抽到山顶水池,确保每一棵树都能浇上水,四五月份遭遇干热风时,还会组织附近村民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浇水。

“古时,凭着简单的工具,愚公能移山。如今,我们有人与技术,还有高端的机械设备,一定也可以办成。” 冯华说。

封山育林、建设挡土墙防护体系,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image.png

▲华洋生态科技园葫芦岛美景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黄河水在生态科技园葫芦岛树木的掩映下更显清澈。河风吹来,山上的凉亭更显安逸。冯华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成了山上工作人员休息片刻的圣地,这样的舒适自在却是他和同事们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指着一张老照片,冯华回忆起20年前的往事。“我是2003年来到这里的,但没想到会住在先辈们待过的窑洞里,没热水也不通电,晚上都是靠蜡烛照明,直到2004年11月,才通上电。那时候在窑洞摆上桌子吃大锅饭,在窑洞前办公沟通解决问题,现在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冯华说。

吃井水住窑洞,那时的日子着实难熬,但终究抵不过“坚持”两字。艰苦的条件没有劝退这群年轻人。山区坡面难以利用,是园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是泥沙主要来源地。为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在专家指导下,团队将有林草覆盖的荒山荒地、疏林地实行以封山育林措施为主,封育、补种、管护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林草的郁闭度,达到削减地表径流,改善生态环境。

在这里,人们吃上一担水需要跑两公里,而一棵刚种下的树浇足黄河水要来回往返十几趟走5公里的路程。但即便这样,在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荒坡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坡地,一群人上山下山打造水土保持林,以多形式的乔、灌、草混交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土地条件稍好的地方,种植油桃和杏李等树种打造采摘林。

在大家的努力下,园区成功地在坡道中下部开设挡土墙,将山上的水和泥沙阻挡在墙内,形成“上蓄、中截、下排”的挡土墙防护体系,还修建护坡30多处、覆盖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20年,在这群“拓荒牛”的坚守下,千亩荒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水保涵养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也产生了良好效果。

“如今,1000多亩的山体绿化,一年可吸收灰尘2.2万吨至6万吨,相当于1000台天然吸尘器。”冯华告诉记者。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自他们下乡以来,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也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为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同步发展,生态园还结合自身条件发展起了果树种植培训课程,让周边百姓在生态园里打工挣钱的同时还能学到种植本领,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外,因生态园紧邻黄河主河道,每年因河水涨落,沿岸都会漂来不少河道垃圾。为维护岸线整洁,村民们也会积极与园区工作人员一道参与捡塑料、泡沫、树枝和杂草等行动。

离开生态园时,记者看到在河道上自由徜徉的一行白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鹭选择成为黄河边的“居民”,是对这片树林的喜爱,也是对越变越好母亲河的认可。

初心,从黄河岸边千亩荒山而起。有人说,这里是黄河岸边的“塞罕坝”,也有人说这群人,是这片绿洲上最执着的“拓荒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