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航天航空航海国际工程科技论坛——极地工程装备技术分论坛”在上海举办,这是“航天航空航海国际工程科技论坛”首次聚焦极地领域。

image.png

此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航海学会极地航行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等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以及来自国内外共30余家极地技术和装备研发领域单位和机构的资深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近200名出席,并以极地装备技术“专业化、工程化、产业化”为主题,就极地装备专业技术创新、面向重大装备研制的技术融合和产业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image.png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举办期间,现场还展出了我国多款极地现役装备和在研装备的模型。其中,中国重型破冰船模型的展出颇为引人关注,并引发与会者热议。

极地装备是认识极地、开发极地、利用极地的基础保障和重要载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与会专家认为,重型破冰船是发展我国极地事业必不可少的“大国重器”。目前,美国拥有重型和中型极地破冰科考船4艘,还计划新建3艘覆盖全极圈的重型科考破冰船;欧洲主要国家拥有9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而我国仅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2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缺乏重型破冰船。

据了解,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极地探测领域,开展极地立体观监测平台和重型破冰船研制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开展雪龙探极二期建设。今年11月发布的《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明确提出,开发重型破冰船、运输成套装备和勘探船等极地特种装备。这都说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明确了重型破冰船等极地装备在“顶层设计”领域的谋篇布局。

image.png

与会专家表示,重型破冰船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国外的建造历程看,项目从启动到建成一般需5年至10年。专家们呼吁尽快立项建造我国的重型破冰船,并以此为牵引,加快我国极地装备产业链建设。

与会者还认为,面向未来,包括极地在内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极地多冰、低温、高纬度、生态脆弱等特殊环境,为我国开展极地新装备研制、新技术突破、新规范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需加强极地广域进入、长周期考察、常态化航运等新一代装备技术建设,以高水平的极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支撑落实“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双碳承诺”和高质量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等时代需求。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极地环境观测、北极航运、冰池模型试验技术、极地船舶规范、极地直升机、吊舱推进器冰载荷实测、中国极地海洋装备发展及技术需求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国极地战略需求、极地重大装备、极地关键系统、极地基础共性技术等议题。

image.png

论坛上,由七〇八所牵头,与中国船级社(CCS)联合创建的我国首个“远东防寒实验室”也正式揭牌。该实验室为实现装备极地环境适应性、低温性能试验验证、防寒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应用提供重要试验技术和条件支撑,将加快提升我国极地环境适应性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验证的综合实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